小国学网>故事>少年天才王希孟简介 结局如何?

少年天才王希孟简介 结局如何?

收录日期:2025-08-07 22:44:13  热度:11℃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扬名及早,但是只存《千里江山图》一副画作,此后不见踪迹。他是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画作技艺精湛,受世人赞扬,然而这位天才少年却如昙花一现,绽放一时容光,此后隐于历史长河中。

王希孟以一幅画震惊世人,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只有一副画作,而且很快消失无踪的原因,在画史并未给王希孟作传,后世人对王希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人物档案

姓名:王希孟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日期:1096年

逝世日期:不详(一说1119年)

职业:中国画家

主要成就: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与《清明上河图》同为北宋末年稀世名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色彩优雅,让人观之一新。画作上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有一种雄伟壮丽的气势。

除了富丽壮阔的河山,作者还不忘以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使得山水不至于单调,而成一趣。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大概十多岁的时候进入宫廷,成为画学生徒,后召入禁中文书库。

王希孟曾经侍奉宋徽宗左右,宋徽宗对他十分赞赏。宋徽宗本人是书画大家,曾经亲自下场指点王希孟。宋徽宗说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亲自传授指点王希孟笔墨技法。在宋徽宗的指点下,王希孟的绘画水平迅速提升。

宋徽宗政和三年,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画成了他这一生最成功的座屏,同时也是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此画作成之时,王希孟年仅十八岁,绝对是中国绘画史天才似的人物。

王希孟仅凭这一副巨作,就流传千古,可见宋徽宗慧眼独具。王希孟只留下这一副传世之作,倒不是后来技艺倒退,或者是后来之作无法超越《千里江山图》,而是他很早就在世上除名,据说是英年早逝了。在《千里江山图》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他的记载,早逝的说法应当是真的。

猜你喜欢

  • 平常处见深刻

    平常处见深刻人们常说“平常心看待平凡日子,处处皆有深刻”,这句话也许是对生活的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也能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展现平常情景中的深刻意义。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在村子里有一位年轻的农

  • 张辉泽:带领乡亲把百香果变成致富“金果果

    返乡创业两年多来,24岁的张辉泽带领乡亲将百香果变成了致富的“金果果”。梦想帮乡亲过上好日子在校读书时,张辉泽担任副班长和团委宣传部干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辽库伦旗的银沙湾、塔敏查干沙漠、阜新的博物馆,以及周边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 打工妹的画挂到了美国官邸

    她出生在西柏坡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家乡的山水都是她画画的对象。她经常拿树枝当笔,贫瘠的土地当纸,蹲在地上有模有样地画很长时间。14岁那年,她初中毕业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选择去石家庄打工。她先后做过鸡场饲养员、纺织厂工

  • 小木偶,大智慧

    小木偶长着一个木头脑袋,转起来不太灵活。因此,他老是说错话,做错事。小木偶去上学,老师问:“3后面是几?”他瞪着木头眼睛,一下说是5,一下说是7。小猴笑得喘不过气:“这个连笨蛋都知道!”“五一”联欢会上,大家都表演了节目,老师请小木偶也表演

  • 舌头和牙齿

    小明的口腔里有两个器官。一个是牙齿,一个是舌头。坚硬的牙齿看不起软弱的舌头,时不时的嚼舌头。“你还敢让我嚼你吗?”牙齿骄傲的问。“不敢,牙齿大哥。”舌头微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不敢,软弱的东西,因为你身上还有伤口呢,哈哈....”牙齿哈哈大笑

  • 小海豚娜娜

    “那是小海豚娜娜,她独自向我们游过来了!”“她向我们发出了信号!“来了,来了,快撒网……”渔民们收了网,随后,他们欢呼起来,不仅是因为又一次的丰收,更是因为,小娜娜经过了几年的不断努力,终于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跟人类合作捕鱼的技巧。我是在拉古纳

  • 黄鸭大婶的裁缝店

    黄鸭大婶做衣服的手艺那是顶呱呱,最近她开了一家裁缝(cái fénɡ)店。第一天开张,就迎来了不少顾客。乖乖兔、花孔雀、熊爸爸都拿来了布料,并留下了尺寸和设计的要求。黄鸭大婶开始忙碌起来,她起早贪黑地裁剪缝制,终于把衣服都做好了。黄鸭大婶看

  • 小猫种鱼

    农民伯伯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伯伯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花生也熟了。小猫看见了,就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把小鱼也种熟的。到了秋天,小猫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去收鱼。嘴里说:“今天一定会吃得饱啦。”到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