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收录日期:2025-08-07 21:38:51  热度:11℃

我们村有一对堂兄弟,堂兄是多年来专卖篾器用具的生意人,生意做得红火,一旦到了农忙季节,篾匠师傅就送货上门,赊账,货出手后结账。堂弟只会干农活,不会做生意,于是他向堂兄请教。

堂兄说:“最近是养蚕用的蚕箕最好卖,你去采购蚕箕时,只能采购价格很最便宜的,蚕箕3元一口,最少要卖5元一口,这样的蚕箕好出手,又能赚钱。如果你去采购质量好的,价格自然就高,很难出手的,就算出手了很难赚到钱的。”

堂弟心想:堂兄为人太不实在,竟然让我采购便宜货。我偏不相信你的话,坚信质量好的东西耐用,好卖。于是去采购质量好、价格高的蚕箕。

堂第将蚕箕挑回家,堂兄看后说:“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购进的货是家用的,有人预订,你才能去进货,这样的货当蚕箕卖要亏血本的。

堂弟仍不相信堂兄的话,这么好的货难道难出手?骗鬼去吧。

这天一大早,兄弟俩一同出门去卖蚕箕,他俩走了近十里路,路上有一人问他俩的蚕箕什么价格?

堂弟站住了,急忙指着自己的蚕箕介绍说:“我的蚕箕质量非常好,耐用,价格高一点,每口最低卖9元。”

那人看了看惊讶地说:“你的蚕箕怎么这么贵?又不是铁打的。我是用来养蚕的,不是用来晒面粉的,只要在上面能放蚕和桑叶就行了。你们卖蚕箕的人都说自己的东西质量好,这东西毕竟是竹子做的,又不是铁打的,只要价格便宜就行了。”

堂兄指着自己的蚕箕说:“我的蚕箕便宜,你要吗?”

“什么价能卖?”那人转头去看堂兄蚕箕。

堂兄说:“5元一口,这20口蚕箕一百元钱,不还价。”

而堂弟挑着蚕箕游走了一天,买家一听他的价钱都摇摇头说:“太贵了,不要。”

快到黄昏时,他的蚕箕才好容易以进价赊账才出手的。

他回到家时,家人早睡了,妻子问他赚了多少钱,他说:“今天游了一整天,人累得快不行了,钱是一分没赚到,钱要到半年后才能付。现在,我终于相信堂兄说的话,便宜货好卖。因为他们养蚕,一旦蚕茧不值钱,用蚕箕晒稻谷会漏的,留着没用。买货,不看质量,只要价钱便宜就行了。我真的后悔没有听堂兄的话,也验证了堂兄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堂兄的年龄虽然不算老人,比我大几岁,可他做买卖有十几年了,也算是老人。”

说实话做生意不容易,要想做好生意,就必须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才能赚到钱

猜你喜欢

  • 如何生存

    一个年轻人感到自己在人世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应对。他路过一片枫树林,被一阵悠扬的钟声吸引。他顺着钟声来到一座寺庙,见一长老拄着杖,气定神闲地打坐,便虔诚地坐下去。长老问:“年轻人,你在尘世遇到了什么困难?”年轻人答道:“我对前途

  • 机会与麻烦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马上就要下班了。因为是周末,其他人都显得松弛了,盘算着怎么度过休息时间。一位陌生人走进来问朗格,哪儿能找到一位助手,来帮他整理一下资料,因为他手头有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朗格问道,请问你是?他回答,我们办公室跟你们在同一

  • 竹节虫的生存之道

    在澳州竹林里,有一种竹节虫,身体细长,有三对纤细的胸足紧贴在身体两侧,全身分节明显,生来就像竹枝,只要它静静地趴在竹子上一动不动,就像隐了身一样,就是视力最好的鸟儿都无法发现它。竹林鸟以竹节虫为食,按理,捕食竹节虫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它视

  • 箭袋树的生存秘诀

    非洲西南纳米比亚沙漠的南部,几乎永远不下雨,并且酷热难耐,干旱、酷热的环境,让生命望而却步,几乎成了生命的禁区,很多植物无法生存,但是,在这里却生长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箭袋树的植物。水是生命之源,在终年干旱酷热的沙漠里,箭袋树几乎得不到水份的

  • 只认死理的毛毛虫

    在非洲和地中海一带,有一种毛毛虫,它们习惯于成百只地集结在一起生活。在外出觅食时,通常是一只队长带头,其他的毛毛虫一只紧跟着一只排成一列前进,等到吃饱了肚子,它们又排好队原路返回。可以说,它们是一种非常有纪律有原则的物种。这种虫子的行为引起

  • 恋家的自由鸟

    危地马拉的森林里栖息着一种叫“格查尔”的鸟,这种鸟平时很少飞翔,老是蹲在树枝上,垂下松散的长羽毛,“怀——嗬……”地鸣叫着,音韵悠远而动听。特别是在太阳光的映照下,羽毛更显得彩色缤纷,变幻无常,一会儿黄,一会儿绿,一会儿又变成红、橙、蓝色,

  • 猫头鹰和大象

    从前,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猫头鹰和一头大象。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互相帮助,多年来,一直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一天,大象饿得慌,就去找吃的,往森林里越走越深,忽然发觉一群妖怪把他围住了。原来,妖怪的国王刚刚作

  • 从根部吃起

    那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南方找工作,发现并不似传说中的容易,能找到的职位都相当低微。于是我改变了路线,不再每天奔波于人才市场,而是花一些时间在街上“游荡”,当然这个“游荡”带有一定目的,我主要看那些街头小商贩如何卖东西、卖什么。很快我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