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曾国藩为何受重用?曾国藩脱衣点银的故事

曾国藩为何受重用?曾国藩脱衣点银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08-07 15:57:47  热度:10℃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和理学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曾国藩的推动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创建了第一所兵工血堂,政府安排了第一批留美学生。曾国藩以一己之身,对清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能完成这些,曾国藩必须位高权重,且深受朝廷信任。而曾国藩也是一步步爬上去的,他是怎么成为重臣,深受几朝皇帝重用的呢?

前几天读了一个小故事,说曾国藩之所以受重用,是在于道光二十八年那一脱上。故事是这样的:

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奉命清查国库,查明国库亏空。曾国藩的政敌联合起来攻击,上书说曾国藩查明亏空,谁又能保证他自己干干净净的呢?

当时已经三十八岁的曾国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堵住政敌的嘴,就当众将自己脱光。一脱到底之后,走进银库清点现银。这意思就是说,我清清白白的进去,干干净净的出来。

因为这事儿,道光帝对曾国藩空前信任。而咸丰帝继位之后,也重用曾国藩,将大清帝国的五部大权交给了曾国藩。

曾国藩是不是真的脱干净衣服,进去清点现银了,这我不知道。不过曾国藩受到重用,的确因为一件事,可惜不是脱衣服这件事。

曾国藩虽然是宗圣的第七十世孙,但实际上到了他父亲这代,就是个普通的耕读之家,前几代还是务农出身。

曾国藩自己争气,靠科举出了头,随后在朝廷上一步步往上爬。但真让他走上权利巅峰的,还是晚清爆发的一场轰轰烈烈农民起义运动。你想的没错,正是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金田起义,因为打着均田平等的口号,深受压迫的百姓纷纷加入其中。使得起义军在短短时间内,就发展壮大,成为朝廷不可小觑的力量。

朝廷调集全国各地八旗军和绿营官兵前往镇压,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养尊处优的八旗官兵和绿营军,早就失去了早先的威风勇猛。

无可奈何之下,朝廷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各地团练。当时曾国藩正好因母丧在家,收到诏令之后,迅速借助师徒。亲戚、朋友等的关系,创建出了地方团练湘勇,也就是后来的湘军。

依靠着湘军,曾国藩给予太平军重创。加之后来太平军内部争斗严重,曾国藩等地方团练,最终成功镇压起义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大大小小功劳无数,最终将他推上了国之重臣的位置。而手中握着湘军这支兵,文武兼备的曾国藩在朝廷说话自然硬气不少。

因为这样,曾国藩的建议朝廷才多有听从,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曾国藩能获得几朝皇帝重用,不是脱衣服那么简单,还是靠自己一步一个功劳上去的。

猜你喜欢

  • 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平王听信大夫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但是又怕伍奢两个在外地的儿子起兵报仇,就又设计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骗回来杀掉了。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幸免遇难,辗转周折,逃到了吴国,发誓一定要报父兄被杀的仇。伍子胥足智多谋,勇冠

  • 买椟还珠

    从前,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动脑筋将珍珠好好包装了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珍珠的“身份”也会升高不少。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

  • 孜孜不倦

    【注音】zī zī bù juàn【出处】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君陈》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后汉书·鲁丕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用法】作谓语、状语;

  • 滔滔不竭

    【注音】tāo tāo bù jié【典故】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释义】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用法】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结构】补充式【近义词】滔滔不断、滔滔不绝【押韵词】杜门自绝

  • 不三不四

    【注音】bù sān bù sì【出处】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解释】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品行不好【结构】联合式【相近词】不伦不类、非僧非俗【相反词】

  • 因地制宜

    【注音】yīn dì zhì yí【出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具体

  • 不自量力

    【拼音】bù zì liàng lì【典故】不度德,不量力。《左传·隐公十一年》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战国策·齐策三》【释义】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结构】

  • 目瞪口呆

    【注音】mù dèng kǒu dāi【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结构】联合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