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忆苦思”电”

忆苦思”电”

收录日期:2025-08-08 01:25:13  热度:8℃

今天小区下发了一则通告:因线路故障,临时停电检修,敬请谅解。

突然的停电,让我们一家人享受了一顿特别的烛光晚餐。饭后,大家闲来无事,终于有机会可以坐在一起聊聊天了。看着身边沉迷网络的儿子心神不宁的样子,感觉既可笑又心疼。啥时候能来电啊?简直烦死人了!听着他不停地抱怨,我不禁追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小的时候,别说电视、电脑,就是用的电也不是正常供应。那时候,老百姓信息匮乏,如果村里来个摇拨浪鼓的货郎,孩子们就能追出村子很远。要是哪天村里搭个戏台,那可不得了了,许多小媳妇儿会跑去娘家把亲娘接过来热闹几天。万一来个耍猴跑马的,十里八村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这不是开玩笑,这都是真的啊!那时候在孩子们眼中,魅力最大的是那些老头,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故事,就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听老人讲故事就是最大的娱乐活动。儿子满脸惊诧,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觉得不可思议。

稍微顿了一下我继续讲:大概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电视等电器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那都是电力快速发展的功劳,一座座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经过电力人的不懈努力,条条输电线路遍布全国,缺电现象终于得到了改观。

当时最时兴的物件非电视莫属了,全村要是谁家买了,准能招来一屋子的人来观看。起初邻居家就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可把我乐坏了,一有空就和小伙伴跑去他家看电视。儿子忍不住插了一句:为什么咱家连电视这么普通的家电也没有呢?那生活得多枯燥啊!儿时的一幕幕不断浮现在脑海,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电视机,哪有你现在那么幸福,有电视看、有电脑游戏玩。那时,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就只有我们邻居家有一台,可是......可是什么啊?他抢在我说完之前提问。别那么着急好吗?慢慢听我讲。我接着说:可是那时的电力供应也是朝不保夕,时有时无,买了也是多半时间不能收看。儿子禁不住又问:你们小时候没有电视看,那你们都干什么?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找出奥特曼、变形金刚玩,你们呢?我摇头显得那么无奈: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奢侈,你看看你,纸箱里装满你的玩具,我小的时候玩的最多的也只有用泥巴捏成的玩具。他将信将疑地看着我:不会吧?聊着聊着,儿子开始认真听我讲。

到后来,随着国家对电力企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电力供应逐步趋于正常,基本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时,你爷爷一咬牙把全部的积蓄都取出来,才结束蹭电视看的时光。再后来,彩电替换了黑白的,电视的普及打开了人们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撑!他一脸的懵懂,也许他从未想过因为有无数电力人默默地付出,夜以继日的坚守,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如今,我有幸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发电厂的一员,此刻正肩负着更加艰巨的时代使命,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路上,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实现超低排放为目标,对现役燃煤机组实施环保改造,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美丽电厂而努力奋斗着!

突然,屋里的灯全亮了,儿子却没有半点兴奋之意。从他的神情中,我读懂那些陈年往事对他的触动,或许他在想:如果没有电,整个城市黑漆漆的,没有万家灯火、霓虹闪烁;也不会有电视、电脑、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手机等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生活;工厂停工,找不到工作的人挤满街边......太可怕了!猛然他抬起头,远眺灯火阑珊中的都市,笃定的眼神透露着自信。将来他一定会子承父业,施展平生所学,多发电,发好电,为铸就电力事业辉煌的明天,努力向前,再向前!

猜你喜欢

  • 西游第一人法显

    说到西天取经,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僧,一般老百姓都会把他视为西游”第一人,其实早在玄奘之前两百多年。就已经有人完成了一次取经大业,此人就是高僧法显。法显原姓龚。有3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他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在他3岁时就把他送去

  • “黄粱一梦”到一底睡了多久

    成语中黄粱一梦”,典故出自唐代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对于这个黄粱”,如今的注解多称是蒸小米饭。真是大谬。《枕中记》是唐传奇中很有趣的一篇。参照其原文,说的是有钱的地主家公子小卢在小店午歇,来了邋遢的云游道士老吕,虽然

  • 预感

    从前,有个很小的村子,村里住着个老太太。老太太有两个孩子。儿子十七,女儿还不到十四。一天,老太太一脸愁容地端来早饭,孩子们见了,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一早起来,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孩子们笑她,说老太太就这样,尽瞎想。儿

  • 中国狼

    一队日军在荒原上前进。前面是几辆摩托车开路,摩托车工架着机枪后面的士兵一律着棉大衣、牛皮靴,肩扛三八大盖。他们走路趾高气扬,人人目空一切,就连那面膏药旗,也很牛地飘动着。他们是胜利之师。自从进入中国东北,就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像他们这样一

  • 棉花闹鬼

    乾隆年间的一天,张之先到清江县赴任,一路上看到路旁大片的棉田如白雪一般,棉田里有许多妇女正在采摘棉花。看到这丰收景象,一路的劳顿也减轻了许多。这庄稼丰收毕竟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这位即将上任的父母官不禁喜上眉梢。张县令的心情还没好两天,第三天就

  • 迟解的诅咒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贝子府镇东山坳村。吉善是东山坳村的一个农民,是村里最老实的人,妻子桂花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子。吉善一家五口,是个两儿一女之家。这年入秋后的一个下午,吉善家七岁的小儿子文军,在院内玩耍时不小心把头磕伤。村子里没有郎中,要

  • 价值千元的素汤面

    金月全是市报的记者,这天,他正在写一篇通讯稿,手机响了,是他的老同学程东打来的。电话里,程东着急地说:大记者,快来一趟,我的店都快被新来的牛书记吃垮了。”金月全闻言吃了一惊,程东开的这家酒店他去过,店名叫得月楼”,就

  • 宁要叫街的娘,不要当官的爹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了。这一年,京城里突然来了许多乞丐。本来,京城里多几个乞丐也没什么,可这次是一下子来了上万乞丐,大街小巷都挤满了叫花子。京城闹起乞丐灾来了。这一天,一个女乞丐在街上突然发起疯来,喊着叫着,见谁都说她的儿子柱子丢了。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