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一位作家的忠告

一位作家的忠告

收录日期:2025-08-08 05:02:09  热度:9℃

有一次,我偶然听到一位教授对一个刚起步的撰稿人说:“一切都已经被写过了,而且你无法写得更好了。如果你有意写爱情、写悲剧、写冒险生活,趁早打住,因为这全被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写过了。因此,别当作家,除非你有特别新鲜的想法。”

这种说法有多愚蠢,因为一切未被讲述完,而且永远也不会讲述完,何况,写作的先辈们没有一个完全如你,他们的爱恨观也不可能完全像你。记住,只要你有想象力,就去使用它吧。

当然,你要每天锻炼你的想象力,写作不仅仅是一门醉人的艺术,还是一项艰辛的劳动。

尽管灵感是重要的写作要素,但要写出一本书,你还需要把它当作严肃的职业来对待。为了做准备,你必须不断练习——写日记、写信、写片段。而且你要大量攻读作家们的作品,从而学习他们如何塑造人物、穿插冲突、驾驭情节。

接下来你就要不断地写,每天写,不仅仅在精神焕发、灵感泉涌的日子里,如果有些时候状态确实很糟糕,你可以扔掉这一天所写的,但记住,必须每天写,假装你要靠它挣工资生活,假装你必须交上这篇稿子,否则就要被炒鱿鱼,写下去,为你自己,靠你自己。

当我应约为杂志写短文或接电影剧本时,我心里总是有一种畏惧,有一种忐忑:别让我写大部头的书。

但有一天,当我跟小说家杰罗姆·魏德曼搭档为某电影制片厂赶剧本时,他给我出了一个克服恐惧的点子:“你要暗暗叮嘱自己,每天写一页,只写一页。那么到年底,到365天的最后一天,你就有了365页,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已经写出了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

最后我要说的是,你应该喜欢写作,而不是只想着当作家风光出名。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把你的创作,当作一个严肃职业的原因。你不要夸夸其谈,净是些口头功夫,即使处境孤独,你也必须去写——从想写作到热爱写作,以致当你写的时候,你会觉得,地球上没有比写作更重要的职业了。

正是因为我认为没有比写作更重要的职业,所以尽管有教授的雄辩在前,我仍然要据理力争——我们周围的世界已经大大不同于莎士比亚时的世界——谁都知道,我们的世界已经扩展到了月球之上。对于每一个新作家来说,新的岁月仍然是陌生而神奇的,等待他或者她去探索,去叙写。


猜你喜欢

  • 冬天的礼物

    在大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他有个好朋友,是小胖胖熊。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比赛跑步,一起唱歌跳舞。真开心啊。可是一到冬天,小胖胖熊就去冬眠了。小兔子很伤心,到了冬天,他就没有小胖胖熊陪他玩了。他觉得很孤单,不知道做什么好。小

  • 抓痒痒

    小猪玩着玩着,突然扭了起来。小鸡问:“好好的,你扭什么呀?”小猪难为情地说:“后背好痒。”“那我来帮你抓痒痒。”说着,小鸡就开始在小猪的背上挠(náo)哇挠。小猪叫道:“还是痒,你的脚太少,不够用。”于是,小鸡请来了螃蟹(páng xiè)

  • 会跳舞的豆子

    元旦到了,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正在举办文艺晚会。金丝鸟担任报幕员:“下面一个节目,魔术表演——‘会跳舞的豆子’。表演者小熊猫 。”小熊猫非常自信地走到舞台上,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像松子一样的小豆子。他把它先放 到桌子上,双手装模作样地打着拍子。

  • 勇敢的小花豹

         小花豹从来没有见过辣椒。一天,小花豹来到辣椒地里,看见好多青的,红的辣椒。小花豹觉得真好看,就摘了一只青辣椒,一只红辣椒,拿在手上玩来玩去。一会儿,辣椒被小花豹玩破了。小花豹把辣椒丢在辣椒地边上,到别处去玩。忽然,一阵风把一粒沙子

  • 花花鸭的贝壳房

    花花鸭骑着滑板车在森林里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儿,他发现朋友们的房子不但非常漂亮,而且还很奇特。花花鸭羡慕极了!长耳兔的大蘑菇屋、大尾松鼠的树洞房、胖胖熊的大山洞、灰喜鹊的树枝窝……朋友们的房子各式各样令他眼花缭乱。花花鸭自言自语道:“只有我的房

  • 大雾过后

    森林里起雾(wù)了,到处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见。太阳出来了,雾慢慢散了,兔奶奶来到院子里,发现水缸(ɡānɡ)里装满了水。“是谁帮我挑的水?”兔奶奶自言自语。小羊,小牛,小马,都有可能。以前,谁来帮她挑水,兔奶奶总是给几块钱,让他去买点零

  • 小黄狗和大黄狗

    冬天来了,北风呼呼的吹着,外面好冷啊,小黄狗和大黄狗蹲在炉子旁边烤火,小黄狗刚刚啃完主人带回来的骨头,可高兴了!“咦?这是什么东西啊?”小黄狗看了看窗户,发现上面有一层亮晶晶的东西,它用爪子轻轻的抓了抓,“啊?原来是美丽的小霜花呀!"小黄狗

  • 小熊值日

    今天是小熊值日。他打扫完教室,走到窗边,想把窗户关上。忽然,楼下有人喊:“小熊,快来踢球!”小熊是个足球迷,一听到好朋友小猴的叫声,连忙跑下楼。小伙伴们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窗户没关好的事儿早就被小熊忘得一干二净了。第二天,小熊去上学,走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