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及第粥的由来

及第粥的由来

收录日期:2025-08-07 22:29:37  热度:7℃

广州西关是老广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来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业贸易相当活跃,各地饮食风尚和烹饪方法促进了西关饮食业的发展。文献记载:“广州西关,肉林酒海,无寒暑,无昼夜。”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简称。相传,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子和猪肚子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林便连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儿,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闻之满心喜欢,也不讲客气,便与状无同食。粥白如凝脂,似醴酪,鲜香无比,味道很美,很受用。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如棠便用猪肝、猪腰子、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无。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如令,在广州吃及第粥依然是时尚。在西关当数伍湛记的及第粥最为有名。据说,伍湛记及第粥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创始人为顺德人伍湛。他在文昌南路横街开了一家父子店。由于当时广州四大著名酒家之一的“文园”酒家就座落在文昌横街,伍湛记恰恰就在街口,去“文园”酒家的食客经过伍湛记的时候,都被香气扑鼻的及第粥所吸引,纷纷进去一品味道。伍湛记的及第粥色香味独具,食客趋之若鹜。十分有趣的是莘莘学子吃及第粥,高考前后更是络绎不绝,多为讨个吉利。还有为数不少的父母买及第粥拿回家中给子女吃,充满着无限爱心,寄托着“望子成龙”之意。

猜你喜欢

  • 痛饮黄龙的故事

    成语出处:北宋末年,北方金国(女真族)大举南侵.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抵抗,他们连连取胜,收复了大片失地,还准备度过黄河,向北追击。岳飞对部下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典出:《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

  • 病入膏肓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

  • 疾风知劲草的故事

    李世民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意思就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这首诗对萧瑀的评价

  • 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

  • 瓜代有期的故事

    “瓜代有期”、“及瓜而代”都是指两人轮流戍守一地,瓜熟时赴任,来年瓜熟再派人交接;后来引申为有一定的轮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人来接替。 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是

  • 狐疑不决的故事

    黄河每年冬天都会结冰,但在深秋之时,河面刚刚结冰,冰层厚度难以估计,人们不敢贸然从冰上通过。于是人们便 想出了一个办法:先让狐狸从冰上走过,如果狐狸能通过,则人马皆可大胆放行。这是利用了狐狸多疑善听的行为,当它从冰上走过时,由于十分小心谨

  • 物以类聚的故事

    源于《战国策·齐策三》。 春秋战国时,齐宣王招告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贤士在一天内给他推荐了7个有才能的人,齐宣王经过问答,果然个个本领高强。齐宣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淳于髡说:“我听说人才是很难等到的,在千里之内的

  • 牝牡鹂黄的故事

    古代善相马的伯乐年老,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访求骏马。三月后于沙丘求得之。穆公问为何马,回答说是“牡而黄”;穆公派人去看,却是“牝而骊”。于是责备伯乐。伯乐喟然叹息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