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收录日期:2025-08-07 22:07:46  热度:10℃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1912年,孙炳炎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孙厝社。他的父亲孙清廉在家乡开了一家小杂货铺,有5个子女,孙炳炎排行老三。

1927年,孙炳炎才15岁,为了生活,父亲把他送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他住在店里,每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打扫店铺,开门、送货,什么杂活都干。晚上关门后,还得糊纸袋,一直干到11点多钟才能休息。这样干了一个多月,父亲见他太劳累了,不忍心让他再这样干下去,便将他送到一个同乡开的酒店里当店员,月薪14新元。干了一年多以后,他又转到一家公司当文职人员。在工作之余,他努力求知,上夜校,学英文,并自学写作,曾在《新国民日报》上发表过一些杂文和小品文。学习、写作,他每天都要搞到深夜;之后又学习马来文和商业经营知识,了解当地社会和商情,这些都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2年,孙炳炎才20岁,就决心自己创办公司,他在2个哥哥的帮助下,在芽笼地区办起了森林木材公司。开始时,这个“公司”只是一家小作坊,总共只有3名职员。既无资金,又无熟悉的客户,起步非常困难。好在他们兄弟通力合作,2年后,逐渐有了些赢利。这时,兄弟3人就决定分开各自单立门户,独资经营。大哥办了森业公司,二哥办了森安公司,孙炳炎则保留森林公司。兄弟3人都想试试自己的能力。当时,他们每人手中分得的资金是2000元。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了竞赛,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老三是他们中唯一的胜利者。

分家以后,孙炳炎仍旧以经营木材为主,他既是老板,又是书记、售货员和收账员,实际上是单枪匹马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过去,各地经济建设和工商业也逐渐复苏。这期间,森林公司除经营木材外,还经营水泥等其它建筑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水泥已成为该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孙炳炎的森林公司信誉良好,获得各地厂商的信任,资金周转也比较灵活。他开始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许多木材电锯厂、建材五金商行和洋行都和森林公司发展业务关系。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孙炳炎经营的水泥业在东南亚已有一定规模。他代理经营的越南红龙牌水泥,一次都要运来几万包,几十艘载满水泥的驳船停泊在新加坡河岸边,气势相当大。那时,公司的职员已增加到20余人。10年时间,公司的资本已有数十万元,成为初具规模的企业。

战争期间,新加坡遭日寇飞机轰炸,城市建筑破坏严重。战争结束后,建筑行业便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行业。孙炳炎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扩大经营木材、水泥、钢铁、大五金等各种建筑材料。由于森林公司原先有着良好的信誉,建筑承包商们都愿意与他合作,公司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公司从芽笼地区迁移到新加坡市中心,资产已增至50万元。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孙炳炎又做了两件事:一是把森林公司改为森林私人有限公司,除了他自己保留89%股份之外,其余的股份都卖给本公司的职员。这就意味着各级职员都成了公司的股东。大家的利益拧在一起,这样就确保了每一职员工作都尽职尽责,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其次,他请了一位英文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经过几年学习,他能用英语和外商洽谈生意,能看懂英文账目和合同,处理英文报告和文件。

1952年,孙炳炎将他的企业扩展到马来西亚,先在吉隆坡和棋城两地设立森林分公司。后来为了适应马来西亚的环境,方便业务扩展,他正式在吉隆坡注册成立森林有限公司。随后又在关丹、怡保、马六甲等地设立分公司。

1957年,森林公司在北马创办了开采矿产的华伦矿务有限公司;还与其它公司合资成立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第一家拆船公司。1960年,孙炳炎又把他的业务扩展到海外,在香港建立了香港森林有限公司。这时,他在东南亚一带已经颇负盛名了。

60年代初,印尼政府开始与马来西亚对抗,双方贸易往来也直接受到影响。1965年,新加坡脱离了马来西亚,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因此,许多企业的关系及经济贸易都进行了重新调整。1967年,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5国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个联盟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协作及发展。

1970年初,石油危机在全世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促使东南亚国家政府采取一系列推进民族经济的措施,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孙炳炎及其森林公司抓住时机,不断进行改革,克服重重困难,使企业不断发展。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与当地及外国公司进行竞争,1963年,孙炳炎代表森林公司向政府提出申请,将森林企业改为森林企业(大众)有限公司,建立企业集团。其次,将经营方针改为向多元化发展,分贸易、工业、房屋建筑、金融、种植业等部门,其中,他在工业和种植业方面投资巨大,制定了种植业的长期发展计划。到1986年,森林企业集团在新加坡有13家公司,在马来西亚有6家公司,共计19家,总资产约16亿元。

孙炳炎毕竟年事已高,在谈到企业集团接班人的问题时,他说:“我不赞成搞家族式的世袭继承接班,虽然森林集团是我创设的,我的4个儿子皆在森林集团内工作,但他们都不是当然的接班人。假如我的儿子没有条件或不适合作为公司的接班人,就应该让其他有才干的人来接班。总之,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接班人。”孙炳炎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公司每一个重要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受过专门训练,并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要事业成功,重用人才是很重要的。”孙炳炎说,“这是我一贯的看法。”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孙炳炎对中国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1956年,他曾参加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访问中国,同时他与中国矿产公司签订了经销五羊牌水泥的合同;1981年,他率领新加坡华商代表团访问福建,到福州、厦门等地进行考察访问。1985年与厦门开元饭店合资创建了厦门新加坡酒店。之后又多次来福州、厦门等地,目的在于加强原有的双方传统贸易和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他想把他的“森林”扩展到家乡的这片热土上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叶落归根的说法,孙炳炎这样做,大概也是归根的一种方式吧?

猜你喜欢

  • 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天上午,有人通知我去黄老师的办公室。我进了办公室后,黄老师关上门,郑重地说:“姚科,老师有件事想交给你去做,可能要花费你不少时间,你愿不愿意做?”我想也没想,就点头答应了。黄老师是系主任,帮他做点事还能吃亏?黄老师交待的事,完全出乎我的意

  • 你保留工作,我保留态度

    一部电影里有这样漂亮的一幕:一个来自皇家工程学院的大男孩很不自然地坐在一辆新轮椅上,他的对面是4位来自某知名企业满头银发的面试官。“你好像遇到了什么意外,小伙子。”“是的。看到对面那栋楼了吗?我从三楼跳了下去,先生。”男孩坦言。“跳楼?”面

  • 要拿事业当回事

    初春的一个午后,几个好朋友特意来到黄海波的剧组探班。大家找到黄海波的时候,他正在拍一个动作场面,谁承想在拍摄的过程中出了一点意外,黄海波被重重地摔在地上,面部的肌肉因为剧烈的疼痛而扭曲。这时候,剧组人员和专门赶来的朋友们呼啦一下围到了黄海波

  • 如果你只有一把盐

    当时的华帝生产能力很弱,根本没有实力做燃气具,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螺丝加工。因为那时他们只有100万元的资金。可就是在这少得可怜的资金中,他居然要抽出30万元做华帝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有朋友极力劝阻他:你刚开始创业,重点考虑的应是如何发展生产

  • 把咖啡渣穿到身上去

    今年35岁的陈国钦原先是台北一家纺织厂的普通车间主任,5年前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他被公司派去参加一个管理课程的培训。也就在那里,陈国钦认识了星巴克台湾分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那位经理邀请他参观了星巴克台湾分公司,在那里,他看到许多车子进来清理咖

  • 对楼的美女

    王力申有跑步晨练的习惯,这天早晨他醒来后打开窗户,无意之中发现对楼412室里睡着一个女人。由于窗帘布只是一块薄薄的白色窗纱,在被微风吹起的一刹那,王力申对那女人看得一清二楚。那女人穿着一条粉红色三角裤,两条雪白而修长的大腿滚圆滚圆的,上身只

  • 学历的自卑

    刚刚接到猎头打来的电话,是有关IBM存储技术支持职位的。我有几个朋友的工作都是通过这些猎头找到的,工资和岗位都还不错,这次猎头来找我也是我的一个朋推荐的。她先问了我学历、毕业时间、现在职位、工资和工作经历,然后问我对IBM的存储技术支持是否

  • 悲喜应聘

    俗话说“乐极生悲”。这话放在曹阳身上一点都不假,因为在他接到面试通知、满怀喜悦准备应聘的前一天早上,突然感到脸皮有些紧,对镜子一打量,发现五官挪位——中风面瘫了!所幸这种面瘫只是由于下颌着风而引起的局部神经麻痹,与心血管无关,即使不扎针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