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小篾匠的手艺

小篾匠的手艺

收录日期:2025-08-08 04:19:41  热度:9℃

明嘉靖年间,徽州古城小北街上开着十几家竹行,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老洪竹行。这老洪自己的手艺过硬不说,带出的徒弟也多,所以他家的竹行成了徽州的金字招牌,别的竹行只能仰其鼻息。谁要是不长眼抢了老洪的生意,就甭想在小北街混下去。

这年春天,老洪竹行对门的“老潘木器店”忽然摘下招牌,挂上了“潘家竹行”的老招牌,重操旧业了。

知情的人见状都悄悄议论:五年前,这潘家竹行的老板潘冬林,为请名医救治重病老母,情急之下降价处理了一批竹器,却不知道他的临时降价,害得老洪少赚了很多银子。从此老洪就盯上了潘家竹行,派人专门去挑他们店里竹器的毛病,然后四下宣扬。没过多久,潘家竹行的生意便一落千丈,只好摘下竹行招牌,转行卖木器混口饭吃。

这回,潘家竹行难道是想东山再起?

奇怪的是,潘家竹行并不急着在店里摆上竹器,只是在店门口摆了个摊,一位长相俊俏的小篾匠在摊上断竹取料、剖竹刮皮,然后开始编徽州人烘茶用的焙兜。

这种焙兜做工非常讲究,黄竹面料的外圈要结实美观,里面青竹面料络成的焙兜顶更要匀称结实,坡度不能太陡也不能太平稳,一般的篾匠师傅一天工夫只能编一个。

可这小篾匠真是好本事,这太阳还没落山,他就把两个焙兜编好了,不但样式好看,用手里外一摸也不带一个竹刺儿,实在无可挑剔。

对着老洪竹行编制竹器,还真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自然引来众人围观,大家看了小篾匠编的焙兜,都夸他手艺棒。

对门店外这么热闹,老洪又岂能坐视不理?在众人的夸奖声中,老洪竹行的伙计王胖子挤上前去,酸溜溜道:“这焙兜倒是看得过去,就怕不够结实,中看不中用啊。”

小篾匠望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焙兜结不结实,胖大哥你站到顶上试试,不就知道了?”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惊呆了。以往的确有爱显摆的篾匠,编好焙兜后,让小顽童站到顶上来个“金鸡独立”,展示焙兜的结实。可孩童一般只有四五十斤重,王胖子足有两百斤,让他站到焙兜顶上,这不是请人打脸吗?

王胖子求之不得,抬脚就往焙兜顶上站。出乎意料的是,直到王胖子颤抖着腿勉强来了个金鸡独立,焙兜仍然纹丝未动。围观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夸小篾匠的手艺真是到家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小篾匠仍在潘家竹行店门口编制各种竹器,竹筛、竹篮、竹箱、竹席,一件件精美的竹器展示在大家面前,好多围观者都要出钱购买。潘冬林却在一旁拱手道:“承蒙各位错爱,这些只是样品,大家想买的话,小店过几天就有大批竹器上货。”

有人问潘冬林这手艺高超的小篾匠是从哪里请来的,他一脸自豪地说:“这是我儿子潘俊峰!”

大伙这才明白,潘家父子二人这几年来卧薪尝胆,就是要争回之前那口气。

整个徽州城都在夸赞小篾匠潘俊峰的手艺,对门的老洪终于坐不住了,叫来手艺最好的徒子徒孙,轮番跟潘俊峰比试手艺,到最后老洪还亲自出马,却一一败下阵来。

老洪像斗败的公鸡,眼睁睁地看着潘家竹行东山再起,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但潘家父子不像老洪,并没有仗着名气欺行霸市。好几次,有外地客商来订购竹器,因为数量太多,潘冬林还把客商介绍给老洪和其他竹行,有钱大家赚。

潘家竹行的名头越来越响,外地客商来徽州进竹器,首选就是他们家。屈居第二的老洪自然不甘心,可是不论他压价卖货,还是让徒子徒孙帮忙拉生意,都比不上风头正盛的潘家竹行。

没过多久老洪便抑郁成疾,把竹行生意交给儿子小洪打理。小洪为人圆滑,知道斗不过潘家竹行,便处处向潘家父子示好。

这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潘冬林父子正要关门打烊,小洪忽然带着一个挎刀的大胡子壮汉走进店里,大胡子掏出一张图纸递给潘冬林,皮笑肉不笑道:“听小洪老板说,你们竹行的篾匠小师傅手艺顶呱呱,不知能不能编出刀枪不入的竹盔甲来?要是编成了,我要一千副,每副给你们五两银子!”

小洪在一旁赔笑说,自己没那手艺接,只求潘老板生意做成后,别忘了他的好处。

潘冬林问要这竹盔甲干啥,大胡子皱起眉头道:“不该问的你别问,反正到时候不差你银子便是。”说完他掏出一锭白银往柜台上一按:“这是定金,三天后我来看样品。”说完他带着小洪转身就走。

潘冬林愣了愣,伸手去取大胡子留下的银锭,却发现银锭已陷入柜台板。这大胡子絕非善类呀!可这是一单大生意,要能做成,潘家竹行就更上一层楼了。

潘冬林把图纸拿给儿子看,问他能不能弄出这样的竹盔甲来。潘俊峰看了看图纸,说:“我试试吧。”

三天后的傍晚,大胡子如期而至。潘冬林赶紧拿出儿子编制的竹盔甲,大胡子却让他穿在身上。潘冬林依言穿上竹盔甲,大胡子突然冲他连砍了几刀,结果竹盔甲四分五裂,潘冬林倒在了血泊中……

潘俊峰一早出去收购毛竹了,等他回到竹行时,发现竹行的招牌被人砸碎,父亲早已气绝身亡,地上全是沾血的碎竹片。不用说,凶手就是那该死的大胡子。潘俊峰正想去报官,大街上忽然传来阵阵厮杀声,接着便听见有人惊呼:“强盗来了,官府都被砸啦!”

过了几天,潘俊峰才晓得这次闯入徽州烧杀抢掠的是一帮倭寇,那大胡子壮汉竟是倭寇头目。他去老洪竹行质问老洪父子。

可老洪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小洪指天发誓,说他也不知道大胡子竟然是倭寇头目,只是听他的要求苛刻,就把他带来潘家竹行,想让潘俊峰出出丑。

老洪听儿子这么说,长叹了一声,为证清白,他拖着病体亲自将小洪押去了官府。潘俊峰见状,也只能作罢。

不知道是胆小怕事,还是太过伤心,潘俊峰关掉潘家竹行,给父亲烧过满七后,竟然不告而别,失踪了。

潘家竹行大门紧闭,老洪竹行的生意马上红火起来。可奇怪的是,老洪一点也不开心。

三个月后,小北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天上午,一直店门紧闭的潘家竹行忽然店门大开,小篾匠潘俊峰终于露脸了,接着一队官兵敲锣打鼓送来了徽州知府亲题的“潘家竹行”招牌。

大伙这才知道,小篾匠是去找他的师父一起研究竹盔甲了。研究成功后,他们赶制了一千多副竹盔甲,悄悄送到前线,无偿送给了抗倭将士。穿着这些轻便灵巧、刀枪不入的竹盔甲,抗倭将士们英勇杀敌,打了不少胜仗。

大家纷纷向潘俊峰竖起了大拇指,就连死对头老洪也带着儿子小洪前来祝贺。

没想到潘俊峰却向老洪深深鞠了一躬:“洪师傅,谢谢您!要是没有您鼎力相助,我和师父也编制不出刀枪不入的竹盔甲来。”

众人忙问何故,潘俊峰却说这是机密,不可外传。

只有他和老洪心知肚明,当初潘俊峰去求师父帮忙研究竹盔甲,忙了一个多月都没成功。就在他们束手无策时,老洪忽然带着增强竹片韧性的祖传秘方找到他们,说了八个字:“竹节最硬,竹根最牢。”潘俊峰他们这才用老竹根竹节部位的竹片,成功地编出了刀枪不入的竹盔甲……

猜你喜欢

  • 水能“飞”起来

    一个秀才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他心灰意冷,决定不再参加考试,这让家人很着急。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路过秀才家,家人急忙请求他劝一劝秀才,温暖他那颗受了打击的心,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老者来到秀才的房间,见秀才坐在火炉边发呆,便走上前,对秀才

  • 爱情就这么简单

    坐在玉竹前面位子上的是男生木瓜。玉竹每次看黑板,總是先看见木瓜的后脑勺。玉竹很烦,天天看着这么个肥肥的脑袋上课,一点意思都没有。玉竹恨老师偏偏将木瓜安排在她前面。木瓜是班上很一般的男生,虽然白白净净的,但胖乎乎、傻愣愣的,根本没有帅哥的英气

  • 好男人不会太浪漫

    我有一位大学女同学曾谈过一个男友。这位女同学喜欢吃甘梅薯条,男孩每晚都要带她出去吃。有一次下大雨,她说不去了,让男孩早点回宿舍。待她回宿舍后,刚洗漱完毕,就听见敲窗声。推开窗户一看,男孩正打着伞站在窗外,手里拿着一包薯条,冲着她微笑。就在他

  • 男人难两全

    我有一个朋友,和老公青梅竹马,高中开始恋爱,大学异地恋,到现在结婚三年多了。朋友跟我说,男方对自己非常好,唯一忧心的是男人有一点不太上进。她说:“他是公务员,工资只有2000出头,已经做了快8年科员,跟他年龄一般大的还有一个同学,已经升到主

  • 老公走了以后……

    婆婆生气了那是个深秋,周五早晨,我吃完早点去上班,无意间看到正在收拾碗筷的婆婆,她身上的毛衫有虫蛀的小洞。我埋怨自己的粗心,我早就该为婆婆添置换季的毛衫了,可一直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下班后我直接去了附近的商场。路上,本来要打电话跟婆婆说一声,

  • 成事与成功

    一个小伢儿,跌跌撞撞,蹒跚学步,最后,终于学会走路了。一个半身不遂的人,咬着牙,忍着剧痛,克服种种艰难,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再次学会了走路。前者叫成事,后者为成功。成事与成功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大凡迟早能做成的事,虽然途中也有困难,亦靠努

  • 快乐才是目标

    一天下午,我约了一位朋友在咖啡厅聊天,这位朋友是商界著名人士,谈吐温文举止优雅,人长得又帅,甚至登上过几次商业杂志的封面,我常打趣他是女人幻想中的钻石王老五。他也不负众望,身边永远不缺漂亮女伴,只是至今未安定下来,也算给众多竞争者留下希望空

  • 与一个梦想较劲50年

    她初中没毕业就失学了,18岁进入工厂做质检员,45岁才开始专业绘画,60多岁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画家,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叫王仁华。升学无望,又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讨生活,那个画家的梦,似乎一下子变得遥不可及。可是王仁华却不甘心就此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