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给你加个号

给你加个号

收录日期:2025-08-07 21:42:30  热度:10℃

给你加个号

这年头,排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吃饭要排队,取钱要排队,看病要排队,更为稀奇的是,学生们选座位,也要排队,刘英就有过这样一次特殊的排队经历。

刘英是市里一家医院的外科专家,也是个单亲妈妈,由于工作繁忙,对儿子大宝疏于教育,他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眼见还有一年就要中考了,刘英为此烦恼不已。

大宝的学校有个规矩,每到新学期,会重新排座位,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同桌,选择优秀的学习伙伴。因此,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成了香饽饽,一号红人当属学习委员马小海。马小海很优秀,每次都考年级第一,还获过很多竞赛大奖。以前跟马小海同桌过的孩子,成绩都进步很快。所以,在这次同桌选择中,马小海成了“大众情人”。

刘英鼓励大宝去找马小海当同桌,可大宝跟马小海关系一般,也攀不上啥交情。刘英给儿子出主意:“你去找马小海,约他晚上一起吃饭,妈妈请你们吃披萨。”大宝犹豫着答应了。

晚上,大宝回到家,一脸沮丧,刘英赶紧问儿子怎么没和马小海一起来。

大宝耷拉着脑袋说:“马小海有约了,好多同学的家长都要请他吃饭,他的应酬都排到一星期之后了,都怪我没提前跟他预约。”

刘英瞪大了眼睛:“还得预约?”

“可不是嘛。”大宝不高兴地撅着嘴,他告诉刘英,听说好几个家长为了争取马小海,各出奇招。丫丫的爸爸是博物馆馆长,许诺马小海去参观可以免费。小辉的爸爸是大老板,说只要马小海同意跟儿子做同桌,就带他去香港的迪士尼乐园玩……大宝不满地对刘英说:“你还想一顿披萨打发人家啊?”

刘英惊得合不拢嘴,好半天才开口:“宝贝,你先‘排队’等着,看他什么时候有时间,他想吃什么,妈妈就带他去吃。”

大宝撇撇嘴:“他的时间排到一周后了,到时候就算请到他,没准已经排了座位,就被耽误了。”

刘英心里百感交集,这排队敢情比挂我的专家门诊号还难!

第二天,刘英带着心事去医院上班,助理护士告诉她,今天挂专家门诊的号又是满满的,还有很多人没有挂上号,也不肯走,还在挂号大厅等着。刘英穿上白大褂,不耐烦地说:“等有什么用?”

这一天十分忙碌,病人一个接一个,外面还有一长串人在排队。刘英忙得连口茶也顾不上喝,心情自然不佳,对病人的态度也不怎么好。病人挨了数落,也敢怒不敢言,还得恭恭敬敬的。送走了一个病人,刘英让助理暂停一下,她要休息休息。

刘英捧起茶杯,稍稍舒了口气。正在这时,好几个人推搡着拥进了诊室,助理很无奈:“又是要求加号的,拦不住……”

刘英有些恼火:“你们想干吗?”

一个中年男人央求道:“刘大夫,俺是外地的,等了好几天都挂不上您的号,求您给俺加个号吧!”

旁边的妇女抢着说:“刘大夫,我腿上长了个瘤,疼死了,是急症,求您先给我加个号吧……”

另一个领着孩子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说:“大夫,我孙子骨头伤了……”

一时间乱作一团。

刘英重重地敲着桌子,不耐烦地说:“外面这么多挂了号的,有外地的,也有急病的,我怎么给你们加号?挂不上号不能看病,得讲个先来后到,你们赶紧走吧!”

这些人失望地离开了,刘英心里也有点别扭。其实,专家号虽然难挂,但也有不少能插队加号的,不过大多是关系户。有了这些插队加号,挂号就更紧张了,很多人从凌晨就在外面等着排队,大冷天就在门口裹着大衣睡觉,看着也挺让人心酸的。刚工作的时候,刘英还对工作充满了热情,争取让每一个病人都能看上病,经常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加班出诊。可时间长了,名气大了,看惯了生生死死,刘英就变得例行公事起来,有时候她也为自己的冷漠感到惊讶。

晚上,刘英疲惫不堪地回到家,见了儿子就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排座位的事情有新动向了吗?”

大宝说:“我跟马小海说要请他吃饭,他说看看时间,再给我个答复。”

这什么孩子啊?还会打官腔了!刘英不悦地对儿子说:“你也可以争取别的成绩好的同学当同桌啊,没人主动跟你做同桌吗?”

大宝有些无奈:“成绩好的都被人预定了,就李闹说想跟我做同桌。”

“什么?坚决不行!”刘英激动地把筷子重重一放。她知道,这李闹是出名的淘气鬼,成绩倒数,每次家长会李闹的妈妈都被老师数落得抬不起头来。要是儿子跟他做了同桌,儿子的成绩肯定受影响!

刘英告诉儿子,别理李闹,明天继续找马小海商量一下。大宝不说話了,无精打采地在碗里扒拉着米饭。

第二天上班,刘英又是忙得不可开交。中午的时候,大宝打电話来,语气很欢快:“妈,马小海答应今晚上就跟我们吃饭呢!”

刘英一脸惊喜:“啊?不是说都排到一周后了吗?”

大宝说:“我也不知道,可能临时有人取消了预约,他就把我排在前面了。”

刘英有点受宠若惊,赶紧说:“那他想去哪里吃饭,什么饭店都可以,妈妈下班去接你们。”

大宝说:“他说去李记包子铺吃包子。”

“啊?”刘英听了有些惊讶,她还以为马小海会点什么高档饭店呢。去李记包子铺,三个人也花不了几个钱,这让刘英心里对马小海多了几份好感。

大宝又特别嘱咐:“妈,虽然马小海答应吃饭,但竞争还是很激烈,你要好好表现啊!”

听儿子这么一说,刘英心里还真是挺紧张,有种等着被人裁决的感觉。她不由笑話自己,从来都是她给别人决断病情,说一不二,什么时候轮到自己紧张了!

下班后,刘英开车去接儿子。来到学校,只见大宝已经站在门口了,旁边还有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想必就是马小海了。大宝正一脸喜色,不时地跟马小海搭讪。马小海则一脸漠然,什么也不说。

刘英招呼他们上车后,满脸笑容地说:“你就是小海吧,早听大宝提起你,又懂事,成绩又好,今天阿姨埋单,别吃包子啊,想吃什么咱们就吃什么!”

马小海说:“就吃包子吧,谢谢阿姨。”

刘英尴尬地笑笑,开车直奔李记包子铺。到了包子铺,刘英掀开门帘,让两位“小皇帝”先进去,然后又去给他们点菜端菜,鞍前马后的。刘英暗暗感到有些不爽,她一个堂堂外科专家,居然还得巴结一个孩子,但转念一想,只要儿子学习好,她做什么都愿意。

刘英来之前已经想好了两手方案,先以情动人,说些感人的話打动马小海,再以“礼”服人,给马小海买个最新的苹果手机,或者他喜欢的耐克球衣。

刘英酝酿了一下情绪,对马小海微笑着:“小海啊,阿姨今天请你吃个便饭,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希望……”

马小海打断了刘英的話:“阿姨,不用说了,您的意思我明白。”

刘英愣住了,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有点手足无措,大宝也在旁边冲她皱眉头。

马小海又说:“我答应和刘大宝做同桌。”

一听这話,刘英和大宝都有些傻眼,半天才反应过来,怎么也没想到马小海会这么干脆。

刘英又惊又喜,赶紧说:“小海,只要你跟大宝做同桌,阿姨送你一个……”

“不用。”马小海又打断了她,“我只有一个条件。”

刘英和大宝异口同声:“你说你说。”

马小海转向刘英:“我想问您要一个医院的专家号,您的号挂不上,我想请您加个号。”

听了这話,刘英感到万分意外:“怎么了,你病了?”

马小海低下了脑袋:“不是我,是我妈妈,她为了挂您的号,在医院外面冻了好几天,还是没成功。她腿上长了瘤,疼得走不动……”说着,马小海的眼里隐约有泪光在闪。

刘英愣了一下,加个号,对刘英来说自然是举手之劳,她赶紧答应了。

马小海抬起了头,说:“您知道,有很多人约我吃饭,我的档期已经排到一周后了。刘大宝本来是没有机会的,我今天之所以坐在这,就是因为我给他加了号。”

刘英一怔,连忙说:“阿姨知道,所以我们非常感谢你……”

“不用客气,阿姨。”马小海说,“您给我加了号,我也给您加一个号,很公平。”

刘英听了马小海的話,心里五味杂陈,什么也说不出来。

猜你喜欢

  • 麻醉我们的不只是赞美

    在西伯利亚,有一种狐,叫银狐。银狐有一种洁癖,它十分爱惜自己那身洁白的皮毛,只要身上沾了水珠、草葉什么的,它就会用舌头舔得一干二净。当地的猎人,正是利用了银狐的这个洁癖,而去捕获银狐的。他们在银狐经常出没的地方,把麻醉药撒在树叶上和草丛间,

  • 攀高枝儿的后果很严重

    汪景祺是清朝人,他是一个大才子,少年时即有才名,但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为友者。”虽然他才高八斗,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很不顺利,一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才考中举人。虽然中了举人,但他并没有飞黄腾达,只是在京城

  • 心尺

    魏晋时期,荀勖是当世少有的才子。他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是被誉为“荀氏八龙”的汉司空荀爽,伯祖父荀彧、伯父荀攸均是曹操手下的著名谋臣,母亲钟氏为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侄女。强大的家族基因加之良好的教育氛围,让荀勖集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多才华于一

  • 史明严斥墨子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年少时期,他曾跟随鲁国的史明学习。墨子是史明最得意的弟子,可史明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严厉批评他。然而,别的弟子就算犯了大错,史明也不当一回事,甚至一笑了之。这让墨子非常不舒服,他对史明说:“老师,为什么同样犯

  • 从不抱怨

    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忘年交杨小楼自组了戏班。杨小楼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被誉为“武生泰斗”,慈禧掌权时曾多次被邀至宫中演出,一时名声大噪。杨小楼的“戏份儿”比梅兰芳大。对这个问题杨小楼本人并不计较,倒是他的追随者提出

  • 感受简单道理

    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人和事,略微探究,就可以看出一些简单但有益的道理。名声与尊贵: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来自于真才实学和内在修养。有德自然香。轻重退进:想把一张薄纸扔过河,怎么用力也不成,纸里包颗小石头就扔过去了;一片

  • 从别人的冷漠中看见自己的不足

    汉代名将韩信发迹之前,曾经流浪街头,并几次想要以死自我了断。一個在河边漂洗棉絮的老太太可怜他,每天都省下一碗饭给他,一连供养了他几十天。韩信填饱了肚子后,忍不住慷慨激昂起来,对老太太说,将来自己一定会重重报答她的恩德。老太太一听,勃然大怒,

  • 没有不伤锅的火

    一个年轻人特别看重名声。可令他苦恼的是,哪怕他做得再好,总有人说三道四。年轻人因此郁郁寡欢,卧病在床,接连几餐粒米未进。一个厨师朋友得知此事,就赶到年轻人家里。一阵忙碌之后,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诱得年轻人胃口大开。他一边吃,一边啧啧称赞:“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