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辽太祖皇后述律平是谁?如何评价述律平?

辽太祖皇后述律平是谁?如何评价述律平?

收录日期:2025-08-08 06:01:31  热度:10℃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君主,相传阿保机最崇拜的人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他十分羡慕刘邦身边有萧何这样的人才辅佐,于是阿保机便把自己母亲、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家族的姓氏全都变成了萧氏,他的皇后述律平也被赐姓为萧,阿保机自己则取汉名为刘亿。

阿保机崇拜刘邦,处处模仿刘邦,但是要说阿保机和刘邦最像的地方,还是他们都有一个强悍至极的老婆。

阿保机二十岁的时候,十四岁的述律平嫁给他为妻子,其实他们俩是姑表兄妹,当时他们的氏族传统是部落通婚。从那以后,述律平就一直跟随着阿保机,她多次替阿保机出谋划策,是阿保机背后最坚强的后盾,夫妻俩一起建立起了辽朝。

但是,辽朝建立以后,述律平却失去了她的丈夫。公元926年,阿保机返回皇都的途中突然去世,还没来得及交代后事,此时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便站了出来,但是她做出的却是令人意外的决定。

还没确立继承人的时候,述律平自行临朝称制,俨然就是辽朝的吕后。述律平不喜欢长子耶律倍,她尤其喜爱幼子耶律李胡,也最想把小儿子拥立为新君。但是,耶律李胡根本不是明君的材料,战功最多的是述律平的次子耶律德光。

最后述律平逼走了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长子耶律倍,把次子耶律德光送上了皇位,但她却一直不放权,不遗余力地铲除妨碍她易储大计的异己。

述律平将那些拥立耶律倍和耶律德光的大臣都杀死,还美其名曰殉葬,许多大臣都惨遭杀害。汉臣赵思温忍不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质问述律平:先帝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为何不下去陪先帝呢?我们这些臣子下去了,哪能比太后下去更让先帝开心呢?

文武百官都站在一旁看热闹,他们倒要看看,述律平是不是真的要给先帝殉葬,若她不肯殉葬,那就一定要拿出说得过去的理由,否则接下来被杀的就是他们这群大臣了。

述律平听了赵思温的话以后非常淡定,她抽出一把金色大刀,眼不眨心不跳地就挥动大刀砍下了自己的半个右臂,镇定自若的命令手下将自己的断臂放进阿保机棺内,用这半只手臂代替自己殉葬了。

一旁的臣子们都被述律平的举动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述律平对自己残忍起来居然能这么心狠手辣。都说不要命的那种人最为恐怖,说的大概就是述律平这种人了吧。从那以后,朝中再也没有人敢和述律平对着干,对她的命令也不敢违抗。

述律平一生都执着于将小儿子耶律李胡送上皇位,但即使她的手腕再强势,最后耶律李胡还是没能当上辽国皇帝,当上皇帝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

后人对述律平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都肯定了她谋略过人。作为母亲,述律平偏心偏到她这个程度也是很少见的。

猜你喜欢

  • 后悔的漂亮女孩

    有个漂亮的女孩,总觉得现在的男朋友不太理想,没房子、没车、没现款,唯一的优点就是把她当宝般捧在手心里。一次偶然,她认识了一位有钱又帅,而且样样都出色的男孩。只是男孩的身边围绕的太多的美女,她不敢像对待以前男朋友那样去对待他,她甚至感觉自己在

  • 内幕

    这一日,山清县县委书记王大伟,县长耿有为,纪委书记刘本让聚在一起研究反腐败问题。县委书记首先发言:“现在我们党内的腐败问题已经是关系到我们党,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是到了非反不可的时候了,今天约你们二位过来,就是要研究研究这个问

  • 岳父的门道

    在我退休之前,也就是前妻病故后我重组家庭的档口,我随现在的妻子姚余洲专程到浙江去拜访聚居在那里的姚家亲属,也算是我该履行的一次面试吧。大弟海洲说:“退休后跟我到这儿来钓鱼吧!”我说:“我已经在姚家钓了一条大鱼,妻子名字中就有一个鱼字的谐音,

  • 我的皮衣变成布衣

    我到学校工作与在企业不一样,我在学校不穿西装了。在企业西装笔挺那是为了做生意需要,因此那时我的领带每天换一根,一个月都不带重复的。可到了学校以后我虽然担任书记,不过我还是尽量争取进课堂授课的,由于板书方便,我就特意买了一件皮衣穿上。那件皮装

  • 五日游第二天

    “各位叔叔阿姨你们好!”王导开腔解说:“我们现在将径直奔向厦门的鼓浪屿。鼓浪屿上的特产么,我以为也就是海鲜及其制成品,其中有一种叫做红娘鱼的,虽然说不上有多么特别的味道,但它只是在这闽台海峡出产、别处没有的。另外,鼓浪屿小吃比较出名的是XX

  • 妻子变了

    阿祥性情忠厚,寡言少语。娶个妻子却性情暴躁,不懂温柔,动不动就在朋友面前对他破口大骂。常使阿祥颜面尽失,朋友们都嘲笑他“妻管严。”阿祥为此非常苦恼,朋友们劝说他应该好好“管教”一下妻子,让她尝到拳头的滋味就老实了。可阿祥觉得男人打老婆是一种

  • 那年风雨那年人

    外边,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我望着窗外沉思着,我和哥哥的一件往事又涌上了心头。我的大哥,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他的影子时刻在我眼前晃动。有一件小事,却时常萦绕的我的心头。那是五十多年前,我和哥哥都在小学二年级读书,并且在一个班级。哥哥比我大三

  • 我是一个兵

    18岁的儿子非要去当兵,母亲死活不同意,可是儿子还是偷偷的报了名,不久随着部队走了。到了部队,儿子带着愧疚给家里打电话。母亲拿起电话,听见儿子的声音,激动的几乎昏过去,儿子握着电话不知道母亲那边为什么没有声音,他不敢挂上电话,拿着电话泪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