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打金枝

打金枝

收录日期:2025-08-07 18:38:47  热度:8℃

唐代宗有女号为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古代常把公主叫“金枝玉叶”。

郭子仪是中唐名臣,安史之乱时,他屡立大功,史家评价他对唐朝有“再造之功”。因此唐代宗十分倚重他。而且,郭子仪的为人也十分忠恳,赢得天下人们的普遍赞誉。

郭家是一个大家族,长安城中的亲仁里 1/4 为郭宅所占。郭子仪有八子七婿,都是显贵出身。

唐制,公主下嫁,由公婆拜公主,公主则拱手不答。郭暧年少气盛,对这一礼仪十分看不惯,但因为是新婚不便发作。

一次,郭子仪出镇邠州,又赶上郭暧的母亲过生日,所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去拜寿,郭暧便让升平公主也出去拜寿。公主当时十五六岁,她生长在皇宫,哪见过自己给别人行礼的事情,便说什么也不去下拜。于是,围绕着拜不拜婆婆一事,小夫妻不禁反目,吵了起来。戏剧上说郭暧打了公主,实际没有动手打,只是骂了几句。郭暧在气头上说:“你倚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屑做天子呢!”

升平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哪能忍受郭暧的责骂?一气之下跑回宫去,在代宗面前哭哭啼啼地告了一状。

唐代宗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他从来倚重郭子仪,怎能因为子女之间吵架而坏了君臣关系,于是对公主说:“他父亲实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天下岂是我家所有?”刚好这时郭子仪回来了,听说儿子把公主骂回了皇宫,他又急又怕,忙把郭暧捆绑起来,押到皇宫,请唐代宗发落,自己则跪在一边请罪。

唐代宗一见,急命左右人扶起郭子仪,笑道:“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小儿女闺闱之言,怎么能在意呢?”于是代宗下令将郭暧松绑,并将劝好的升平公主一同打发回府。

归府后,郭子仪严厉地训斥了郭暧,又令仆人用板子打了他数十下,以教训他出言犯上之罪。

由于郭暧和升平公主之间闹了拜不拜公婆的矛盾,唐代宗便想改定公主出嫁时拜见舅姑的礼仪。但由于朝廷事情太多,没有改定。直到公元 780 年,唐朝才正式下诏,公主拜见舅姑及丈夫的叔、伯、兄、姐的礼仪,和普通人家一样。

猜你喜欢

  • 李牧经历了几任赵王?长平之战中为何不派李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将,他是赵国的将军,但是也死在了赵王的手里。在战国末期,赵国的君主更替时间缩短了很多,李牧一生中究竟经历了几任赵王呢?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在不在赵国,为什么那个时候赵王不派李牧出战呢?李牧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抗击匈奴和

  • 吴起为何没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名

    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有了一个新任务,那便是编撰《千字文》。周兴嗣用了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句话来描写了战国时期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而用军最精则表达了周兴嗣对他们四人的军事水准的最高评价。我们不可否认,这四个人的确都

  • 李牧是如何打败匈奴的?李牧有哪些战绩?

    在赵国,李牧其实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出名的将军,和廉颇一样,他们都是从最底层的士兵做起的,凭借着无数的军功,才一步步成为将军。早期的李牧只是赵国北边边境的一个小将,担负着守卫赵国的疆土的重任。那时候的赵国还是赵惠文王统治时期,赵惠文王是一个知

  • 庞暖生平简介 关于庞暖的历史评价

    庞暖也作庞煖,暖字还可作援、焕。庞暖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合纵家,曾经在赵国赵武灵王时期出仕。沙丘之变发生以后,这位合纵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直到赵悼襄王时期才重新出现。刚开始看到庞暖这个名字的时候,会将他和战国时期的另一员大将庞涓混淆,查过两

  • 庞暖的家族背景 庞暖历仕哪个国家?

    庞暖是赵国人,曾先后两次出仕赵国,一次是赵武灵王时期,另一次则是赵悼襄王时期。历史上没有关于庞暖的身世的记载,就连生卒年的记载也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片段来推测庞暖的家族背景。庞暖氏庞,说明是庞氏家族之人。战国时期,庞氏家族一共只出

  • 庞暖为何复出?他的战绩如何?

    庞暖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合纵家,也是最后一次大型合纵抗秦的统帅。从庞暖的人生经历来看,这是他复出后领导的第二次大战,可结果却不尽人意。当初,作为一个垂暮老人的庞暖为何要选择复出呢?庞暖复出以后立下了怎样的战绩呢?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呈现一片欣欣

  • 元朝将领李恒简介 李恒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李恒字:德卿号:长白谥号:武愍国家:中国民族:党项族所处时代:元朝出生时间:公元1236年去世时间:公元1285年追赠:平章政事追封:滕国公。提到李恒这个名字,大家第一个反应可能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唐穆宗。但是本文所要给大家介

  • 乐乘是谁?廉颇和乐乘关系如何?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乐毅列传》中提到了乐乘这个人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意思是说,乐乘和燕国将军乐毅以及乐毅之子乐间之间是同宗同族的关系。按照辈分来说,乐乘应该是乐毅将军的侄子。乐毅是赵国人,在赵武灵王时期从仕于赵,沙丘之变后又投奔了燕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