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半子尽全子之孝

半子尽全子之孝

收录日期:2025-08-08 00:23:51  热度:10℃

我真正走进岳母的心里,是2007年的事,那年她93岁。此前,接触的时间短,自然很客气。这年7月,我从一所家教研究机构退了下来,才有了与岳母朝夕相处的机会,我也才真正体会到老伴儿说的“咱娘越来越难伺候了”。

其实,照顾空巢老人是子女天经地义的责任,女婿有半子之名,当然也不例外。但想相处和谐,却不是简单的事。

岳母的习惯是,每天吃完早饭后一壶热茶,有人陪她聊天。我重新上岗充当的第一角色就是陪聊。由于岳母耳聋,陪聊也不轻松,没多大一会儿就会口干舌燥,好歹喝着茶才能长期“战斗”。在和岳母闲聊时,她说:“我没有儿,如果有一个儿,也不至于四个闺女轮流住。”看来,岳母对轮流养老并不满意。

岳父去世早,岳母从83岁就轮流在四个女儿家住。以前每次到我家,由我的老伴儿照顾,我也就一早一晚接触,和岳母仍然是客客气气的。再说,那时岳母身体很好,一切能自理,不用特殊照顾。可近几年,我老伴儿身体不行了,除了心脏病常犯,膝关节风湿加骨刺,上下楼需要人搀扶,准确点说,腿脚连岳母都不如。因此,我退休后,就担起照顾她们的重担,当然照顾好岳母是重中之重,因为谁都想让岳母说个“好”。

开始,早饭我准备了面包、牛奶、煎鸡蛋。吃了几天,我问岳母:“娘,你吃得怎样?”“挺好的,挺好的。”岳母满脸堆笑。可吃得不多,我很纳闷。

可巧,大姐和大姐夫来看她,岳母“告”了我一状。大姐夫把我拉一边说:“你早上做的饭老娘吃不惯,要做庄户饭。”我恍然大悟。从此,我改变了做饭方式:早饭做大米或小米稀饭、黏粥、麦片,四天不重样;中午做饺子、包子、面条、馄饨、馒头,五天轮一遍;晚饭岳母不计较。岳母不吃肉,我就隔三岔五不是做鱼就是做虾。特别是我做的馄饨,岳母认为那是一绝,逢人就夸。姊妹们纷纷让我介绍做馄饨的秘诀,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从告状到表扬,初战告捷。

岳母的性格是不甘寂寞。平常没有伴儿的时候她就觉得烦恼,这时,我就投其所好。我知道,她最喜欢听茂腔戏。我跑遍了老街里,买了六盘茂腔光盘,一边陪她看一边点评,满足她的戏瘾。

2011年10月,97岁的岳母正好在我家住。她虽然基本能生活自理,但上厕所时需让人搀扶。10月15日,我老伴儿因心脏病发作突然住院,家里只有我和岳母两个人。岳母觉得让女婿倒马桶不好意思,我就劝她,女婿也是半个儿,应该的。可第一天早晨给她倒马桶,她很难为情地说:“你提到茅房就行了,我自己倒。”我说:“过去我给俺娘倒屎倒尿,你也是娘,我给你倒一样。”她虽然同意了,但脸上却有一种难言的复杂表情。

有一天,她起得很早,我听房间有动静,就推门进去,原来她大便完,正在自己擦,见了我,一脸的难为情。我说:“娘,不要紧,我帮您收拾。”她不让。我强行把被单卷起来,打开洗衣机把被单洗了。当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拿出1000元钱给我,说让我买壶好酒喝。我的养老金是岳母的两倍多,自然不会要她的钱。十几天后,老伴儿出了院,岳母对她说:“我这女婿比亲儿还强。”

后来,我对老伴儿说:“不是咱娘难伺候,而是没有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她想什么、要什么。只要了解了,一切都迎刃而解。”老伴儿嗔道:“好了,好了,说你胖你就喘!”

我听了会心地笑笑,知道她已心领神会。

猜你喜欢

  • 百丈竿头的故事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

  • 狼狈不堪的故事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 千金市骨的故事

    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

  • 不因人热的故事

    不因人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梁鸿传》,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

  • 兔死狗烹的故事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

  • 大笔如椽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王助传》殉(xun)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说议皆淘所草。释义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用来称颂着名的作家和作品、故事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

  • 分庭抗礼的故事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

  • 分崩离析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