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商人的文学面目

商人的文学面目

收录日期:2025-08-08 02:36:07  热度:11℃

为什么那些以讽刺商人为目的的作品总能大快人心?

这题目一出,葛朗台、夏洛克、阿巴贡诸人纷至沓来。确实想不起文学作品里有什么正面的商人形象,即使有,给人留下印象的也一定是跟他演对手戏的不择手段的同行。或者这么说,商人被赞美远不如他们被挖苦被抨击更能让人记得牢。

先从《威尼斯商人》说起。夏洛克因为要借贷者安东尼偿还一磅人肉,而成为了贪婪、冷酷的放债者的代名词,其复仇的手段是完全符合契约精神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反,当伪装成律师的波希霞用诡计讹诈夏洛克时,安东尼及其朋友已经成了一群无赖。真正残酷的是波希霞给夏洛克扣上了“企图谋害城邦公民的异邦人”的帽子,从而剥夺了他的财产。如果不是对方“仁慈”,夏洛克性命也难保住。无赖变成了强盗。这是一出真正的悲剧,莎士比亚的读者们却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夏洛克的难堪和不幸上。

连一部主题复杂的戏剧都被简化成对商人的嘲弄,那么,那些以讽刺商人为目的的作品就更为大快人心了。“你(钱)一被人抢走,我的依靠、我的安慰、我的快乐就全没有了,我算是整个完蛋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没有你,我简直活不了啦。全完啦,我实在受不了啦。”在《悭吝人》中,莫里哀让他的人物阿巴贡对丢失的金币绝望地号叫。作为放高利贷者,阿巴贡贪婪吝啬到极点:请客时在酒里掺水;为了钱,他逼迫女儿嫁给老头子,让儿子娶富有的寡妇;他与儿子争夺一个姑娘,只是因为钱才放弃。当我们被告知这部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时,从未想过它有可能因为极度夸张而对人物进行了妖魔化处理。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与此大同小异。葛朗台临终前将手伸向神甫手中镀金的十字架,中国读者们可能感受到了阅读《儒林外史》“两根灯草”时的快乐。一个商人,处心积虑地侵夺财富,视金钱为唯一信仰,最终惨淡收场,这样的故事也在左拉的《金钱》以及据说是模仿《金钱》的茅盾的《子夜》等小说中反复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

它肯定有现实的依据,但是显然,它被夸大了,贪婪、吝啬、贿赂、勾心斗角、不择手段仅仅存在于商人身上吗?我们愿意把这些品质极度变形后归结到商人身上,是因为他们的职业让这一切显得更为集中,以此讲故事更有戏剧性。最关键的是,我们通常会把嘲讽送给那些占有社会资源更多的人,就像政客避免不了成为笑话的主角。

这是商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这个世界已经承认商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人们心情好的时候,这些品质可以更名为勤劳、节俭、机智、有抱负,但是很遗憾,命名的决定权不在商人们手里。

唯一可堪告慰的是,以商业为主题的虚构文学作品都不好看,它们语言粗糙,人物性格单一,情节俗套,称之为“文学”是个误会。真正的商人,存在于他们的家庭和严肃的商业史中。

猜你喜欢

  •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

  •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浪漫往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是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一句。词中的“骄杨”即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以浪漫的情调和丰富的想象,歌颂了烈士,歌颂了友谊和爱情。作为妻子和母亲,杨开慧为丈夫和儿

  • 韦编三绝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有一天,

  •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曾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

  •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两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他会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 班超投笔从戎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班超便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