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当上冠军的小蜻蜓

当上冠军的小蜻蜓

收录日期:2025-08-08 17:30:54  热度:8℃

草丛王国捕蚊大赛(sài)上,小蜻蜓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冠军。小蜻蜓非常高兴,可他的好朋友们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小蜻蜓想快点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小伙伴们。

“小蜜蜂,我当上捕蚊冠军了。”颁奖(bān jiǎnɡ)大会一结束,小蜻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小蜜蜂家,兴高采烈地把好消息告诉了小蜜蜂。

小蜜蜂还有好多花蜜没有采,此时正忙得不可开交。他没注意到小蜻蜓的话,只轻轻地“嗯”了一声。

小蜻蜓想,小蜜蜂作为他的好朋友,说什么也应该祝贺他一番,怎么能这么无动于衷呢?小蜻蜓对小蜜蜂的反应很失望,噘(juē)着嘴离开了。

小蜻蜓来到花园,找到小蝴蝶,绘声绘色地把自己当上冠军的消息告诉了他。

小蝴蝶患上感冒,正要去看医生。他头疼得厉害,也只轻轻地“哦”了一声。

小蜻蜓没想到小蝴蝶也不冷不热,觉得很委屈,又把消息告诉了小蚱蜢(zhà měnɡ)。

“呜呜呜……”小蚱蜢因为自己的布娃娃破了一个洞,正在伤心流泪。他看也不看小蜻蜓,只一个劲儿地哭着。

“别着急,我帮你补一补。”小蜻蜓拿出手绢(juàn)给小蚱蜢擦眼泪,一边安慰(ān wèi)他,一边拉着他找到针线,帮他缝(fénɡ)补布娃娃。

不一会儿,小蜻蜓就帮小蚱蜢将布娃娃缝好了。

“谢谢你!可是,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小蚱蜢不伤心了,他想起小蜻蜓刚才的话。

“我当上捕蚊冠军了。”小蜻蜓轻轻地说。

“恭喜你呀,捕蚊冠军!”小蚱蜢采来一束野花,献给小蜻蜓,“小蜜蜂、小蝴蝶他们知道这个好消息吗?”

“知道,可……”小蜻蜓想了想,决定和小蚱蜢一起去找小蜜蜂和小蝴蝶。这次,他没有说自己当上冠军的事,而是陪小蝴蝶去看医生,帮小蜜蜂提着花蜜桶子,让小蜜蜂采蜜更快……

忙活完之后,小蜜蜂、小蝴蝶和小蚱蜢又召集了好多小伙伴,在草地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会。不用说,你一定猜到那是为小蜻蜓而开的。

------知识卡片------

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一只蜻蜓每小时能捕食840多只蚊子,加上它的幼蟲也吃蚊子的幼虫,所以它是了不起的捕蚊高手。

猜你喜欢

  • 神女峰的忧伤

    长江三峡的巫峡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转千回,长年云遮雾绕,细雨蒙蒙,宛如一幅大写意的山水画。在奇峰中有一峰恰似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人称“神女峰”,因她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又是最后一个送走晚霞,又名“望霞峰”。这位神女被当地百姓尊称为“

  • 16岁的表白

    植草16岁的时候,也是在久世山这个地方,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夜里,植草孤身一人站在这久世山上,因为他给一位女同学写了封情书,说好在这里等她。他上了久世山,俯视阎罗堂那条山道,伫候良久。但是,尽管约定的时间过了好久,那女同学还是踪影全无。他

  • 牵连

    一个美女失踪了。这个美女叫李艳,整整两天,李艳的手机都打不通。第三天,李艳的家人报了警。接报后,警察动用技术手段,查了李艳的通话记录。三天里,李艳的手机没有一个通话记录,而三天前,李艳的手机属于正常开通。这天李艳打进打出十多个电话,其中跟尾

  • 潼南飞跃乡金盆寺

    金盆寺在飞跃乡2村古井湾的坡头上,这里曾出了个姓李的将军。他长期戌守边关而身经百战。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两国修好,李将军也因伤被皇上安排回京城休养,李将军则因父母年事已高为由,奏请皇上恩准其返乡侍候,同时金盆洗手,不以功高而插手地方政事

  • 端午节民俗故事:陈十四娘娘勇斗南蛇婆

    在民间的端午节民俗中,除了我们熟悉的吃粽子、剥茶叶蛋,还有有用雄黄酒洒地、门上插菖蒲叶这样的风俗。那么你知道这些风俗怎么来的吗?它们与陈十四娘娘有关。陈十四娘娘本来是观音菩萨大拇指上的三滴血。后来人间出现了一条恶蛇精,叫南蛇婆,带领它的蛇精

  • 蒙羞珍珠衫

    明成化年间,襄阳府枣阳县城大东街,有一户姓蒋的商贾人家,经常在湖广一带做买卖珍珠的生意,在当地是半天云里拍巴掌——响声很远。那一年,蒋家的老夫人得了不治重病,随夫西归,临死前,把祖传的珍珠衫,从压底的箱子里拿出来,交给年方十七的儿子蒋兴哥,

  • 童谣的变迁

    童谣的变迁与随想小时候每当夏天晚上的来临,我们一群孩子早早的围坐在大院宿舍的老榕树下,听着老奶奶给我们讲那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故事,从前啦,有座山,山上啊有座庙,庙里呀有个老和尚在跟一个小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老和尚说从前那有座山山上啊有个庙

  • 孟母的四个传说故事

    至少在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要,传统社会就这么认为的。比如孔子,比如孟子。尤其是孟子,在汉代,就出现了很多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出儒家的一些价值理念和立场,但未必是史实。东汉时,赵歧为孟子作注,谈及孟子,连他的字都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