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明末太监王承恩简介 王承恩怎么死的?他是

明末太监王承恩简介 王承恩怎么死的?他是

收录日期:2025-08-07 23:16:47  热度:11℃

王承恩是明朝末年太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生卒年不详,幼时因家境贫寒入宫,后在曹化淳名下当值受到提拔。要是说道这儿,对于王承恩大家还没有印象的话,那就再提一个人。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帝,虽然在位之时其政治能力并不出色,未能力挽大明顷颓之狂澜,但是对于他本人的品性,后世许多人倒是十分赞赏的。甚至于在清朝之时,出于政治需要,崇祯帝被清朝皇帝拔高到很高的高度。

后人对崇祯皇帝最大的赞誉,在于他本人脾气的强硬。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对外清军扣关,对内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兵进攻北京,北京城破。在已经无法逆转局势的情况下,崇祯帝杀掉后妃公主,避免遭受屈辱,安排皇子出逃,为明朝留存血脉。而他自己,却选择了下罪己诏,在眉山自缢。

关于崇祯皇帝自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而崇祯皇帝去眉山的时候,身边还跟了一个太监,那个太监就是王承恩。说道这儿,大家想必对王承恩这个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王承恩幼时家贫,因而选择净身入宫,寻一条活路,后来慢慢累官到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身居高位,受到崇祯帝宠信。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带兵威逼北京。王承恩受崇祯皇帝令,提督京营。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大势已去,虽然是明朝京都,但是守城的士兵都只寥寥几个。起义军攻势迅猛,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

王承恩当时亲自指挥,见此连忙命人发炮击之。虽然打死了数人,但是却无法阻止其他城门的沦陷。崇祯帝召回王承恩,让他准备一下,召集内官预备亲征。

当天夜里,内城沦陷,崇祯帝见大势已去,绥动身前往眉山。在国破家亡之时,崇祯帝在眉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王承恩跟随崇祯帝身边,在崇祯帝去世之后,也选择了旁边的一根海棠树上吊自尽。

福王时,谥忠愍。后来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感念其忠,特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相比于刘瑾、魏忠贤一流,王承恩的死亡却带上了悲壮的意味。后世拍摄影视剧,在塑造王承恩这个角色的时候,往往会赋予他忠奸两面性,以增加故事的可看性。

太监多爱财,身居高位就算不刻意收受贿赂,也自有下方孝敬。所以王承恩若有敛财之举,并不奇怪。但却不能草率的将他评定为奸臣,光看他不畏生死,选择与崇祯皇帝共存亡,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后,殉主殉国而死,就可以看出王承恩的性格。忠这一点是绝对脱不了的,奸虽有,但却绝不是大奸。

猜你喜欢

  • 鹰之死

    天是深蓝色的。坐飞机飞越太平洋时俯瞰地面,大海就是这种深蓝色,这无边无际的蓝色深沉得令人心头发颤发眩,想不出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它描绘它。只是由此联想到世界的浩瀚,想到宇宙的无穷,想到无穷之中包藏着不可思议的内涵。也由此联想到人和生命的渺小

  • 最难的宽恕

    五天后,守将史可法战死,扬州城破,城内兵荒马乱,尸横遍野。程伯麟安排家人全部躲进厢房,自己则独坐堂屋,坦然等死。当夜,果然有清兵来敲门,程伯麟镇定自若,大声问道:来者可是王麻子?我在这里已等候你多时,尽管进来杀我26刀吧。门外的清兵大惊

  • 百年校庆

    1997年,我到日本京都度假。照惯例一般绕道京都大学,在附近逛逛。在老店进进堂里吃一顿简单却滋味淳厚的咖喱饭。入旧书小铺,找到了一套文库本的《河上肇自传》,心情大好。 然后进了京大校园,发现那一年刚好是京大创校百年。让我意识到京大

  • 最穷的女王

    倘让我在当代的世界上选一位最受人民爱戴的国家元首,那么我将会毫不犹豫地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高举我的双手。 她曾是当代最年轻漂亮的女王,也是世界上最普通的女王,还是最穷的。 她的王宫是清水衙门,是丹麦节约水和电的模范单位。在

  • 他为你及时地死去了

    今天跟儿子打球,我赢了。一个老朋友和我闲聊。 可怎么一点也看不出你高兴的样子?我问。 因为我确实不高兴!看我诧异,他又说,刚开始我很高兴,但后来就不高兴了,想想,五十岁的老头打赢十几岁的小伙子,当然高兴。可是再想想,赢了自己

  • 放弃一座城

    2009年6月,我正式卖掉了上海的房子,放弃了上海户口,去那个南方的小城市做了个降薪N%的国企小职员。 放弃一座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座自己生活了近10年的城市。而放弃这座城市里的一套房子更不容易,不只是因为我知道这个

  • 念过哈佛!下过乡么

    一位朋友前几天刚见了蒯大富,跟我说,受不了了,这哥们儿,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 其实,这也很正常,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巅峰的记忆呢?人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除了身上披的阿玛尼,脚下踩的LV,身上喷的

  • 忏悔之惑

    花一天时间读了《追风筝的人》。这是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享誉世界。我读得很慢,因为它在讲一个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一次次心灵的忏悔只能渐次展开。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孩子阿桑情同手足。然而,面对一场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