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多尔衮唯一的骨血东莪格格简介 东莪格格是

多尔衮唯一的骨血东莪格格简介 东莪格格是

收录日期:2025-08-07 09:32:36  热度:9℃

要说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是谁,那绝对是多尔衮莫属。

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诸子中排行十四,他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的次子,是清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620年,多尔衮年仅8岁,努尔哈赤废黜了大贝勒代善的太子之位,而将多尔衮以及皇太极诸子立为了和硕额真。也就是说,多尔衮还只是八岁幼童时,便已经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了!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声称有努尔哈赤的遗诏,称努尔哈赤将多尔衮立为了继承人,但是她的说法遭到了以皇太极为首的皇子的强烈怀疑,最后多尔衮没登上皇位,皇太极继位为帝。

多尔衮从那以后便一直跟随于皇太极,为清朝的建立建功立业,立下了赫赫军功,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顺治帝福临,多尔衮成为了大清鼎鼎大名的摄政王,权倾朝野。

历史上的多尔衮爱美人不爱江山,身后只留下唯一的骨血东莪格格,他去世以后,东莪格格过得如何呢?

东莪格格的生母是朝鲜王族之女,她是多尔衮征朝鲜时带回来的。清史中关于东莪格格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她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多尔衮死后,顺治下旨将多尔衮的独生女儿东莪格格交于信郡王多尼抚养。

从那以后,史册中再也没有关于东莪格格的任何记载,这个人物似乎随着多尔衮的去世而人间蒸发了一般。

民间传说,东莪格格极有可能流落到了民间。还有说法称,东莪格格可能被嫁到了蒙古,东莪格格的后人还嫁进了恪靖公主府。在恪靖公主府的《公主府志》中以及《清实录》都有该府内曾有多尔衮曾外孙女居住的记载,并且这个女子还拥有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的称号。

从史书记载来看,多尔衮死后获罪,但是东莪格格却并没有被宗室除名,还被交给了信郡王多尼抚养,所以就算她没有了生父撑腰,也不能称之为平民。

在清朝,所有宗女出嫁都需要皇帝做主,试想一下,像东莪格格这样尴尬的身份,恐怕顺治帝和信郡王多尼都希望给她安排一个最为合适的位置吧!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嫁去蒙古就成为了最好的办法,对方的身份既配得上东莪格格的身份,而且还能使朝廷获利。

那么,东莪格格到底被嫁给了谁呢?因为东莪格格的孙女拥有和硕格格的称号,所以东莪格格的丈夫很大可能是一位蒙古亲王。

顺治在位期间,有多位嫁入蒙古的皇族女子,其中有四人身份不明,东莪格格极有可能就是她们四人中的其中一个。

猜你喜欢

  • 在乎别人是没有尽头的

    在乎别人是没有尽头的。而且,别人未必在乎你的在乎。你小心翼翼,既怕对不起这个,又怕对不起那个,结果,你对得起整个世界,却唯独没有对得起自己。人不能自私,但也不能没了自我。你在乎来在乎去,总想做到完美,别人却不能给你对等的评价。这样的在乎本身

  • 人性的拷问

    在一次培训会上,一个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辆旅游大巴在山区行驶,当大巴驶过一个拐弯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便让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大巴车继续前行。突然前方轰隆一声巨响,大巴车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萬丈深谷。事后得知

  • 我和你一样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莫利斯城,年轻的丹尼尔因为一次意外而双目失明,失明后的他情绪非常低落,觉得整个世界都已坍塌,自己的人生已经无路可走。经过家人及朋友的多次劝说,他终于同意到一所盲人学校进行学习。在丹尼尔到达盲校的第一天,一位小伙子将他带进了盲

  • 先观察

    大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紧张得要死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嘛!根本是个老好

  • 闪烁在摘抄本里的句子

    1。不闻不问不一定是忘记了,但一定是疏远了,彼此沉默太久就连主动都需要勇气。2。不是最好的时光里有你们在,而是你们在,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3。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一些无奈,而这些无奈,你永远无法改变。4。伤害最亲近的人,只不过是仗着他们爱你

  • 熔炉

    钢厂的工头带着一名新职员参观工厂。他们来到一个车间,在那里,熔化的金属被倒进巨大的熔炉中。熔炉由半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遇高温就变得红彤彤的,像火一样。工头拿起一把大铁锤,双手紧握,使劲儿敲打一只空的但非常烫的熔炉。尽管他使出全身的力气,一次

  • 人生中没有“如果”

    如果世界上有如果,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百万富翁,每个人都不会为困难而烦恼,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不会再为遗憾而时常感叹,每个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可是,人生没有如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过去的一切,就如同远去的滔滔江水,一

  • 小镇茶楼巧遇

            九十年代初,南粤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粤西山村。人们生活水平亦不断提高,酒家饭馆更是随机而生。我一个山区农村的小伙子也第一次应邀来到一个叫曼华酒家里吃饭啦,其实是为了一个管区(大队)老房子转让写合同,老板请我们干部几个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