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父亲这本书,我懂得太晚

父亲这本书,我懂得太晚

收录日期:2025-08-07 21:09:48  热度:9℃

浪费粮食

爷爷读过几年书,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希望我父亲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即使家里条件一般,也坚持把家中的长子、承载着家族希望的父亲,送到了十几里外的镇上读书。

那时候交通不便,父亲只能住校,拿着从家里带的红薯面窝头,吃着最便宜的饭菜。那场景和《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境遇相似。但父亲没有孙少平的坚忍和聪慧。

他好像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虽爱读书,但读的都是一些文学类的书,外语、数学学起来都非常吃力,更别说物理、化学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那时候,他已经到了要尊严的年纪,感觉自己是在浪费粮食,和他一样大的伙伴早已经能挣大人的工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而他却在这一天天耗着家里并不富足的粮食。

父亲没有和爷爷商量,在学校借了个平板车,拉上自己的行李和书就回家了。爷爷勃然大怒,一个巴掌打过去,父亲低着头没说一句话,扛起锄头就下地干活了。爷爷余怒未消,一把火烧了父亲的那些“无用”之书。

父亲看着墙角的灰烬,依旧没说一句话。作为农民的孩子,他很快就展现出了在种地方面的天赋,不到年底,出工的工分就被评了最高分。他好像也沉浸于此,布满老茧的手也再没有摸过书。

沾上飯粒的书

在爷爷的安排下,他的成长轨迹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早地结婚生子。在我出生那年,又在爷爷的主张下,分家单过,有了自己的家。

让母亲好奇的是,分家后的父亲开始看书了。每逢不能下地劳作的下雨天,父亲总会拿一把凳子坐在门口,一手拿烟一手拿书,外边的雨下得哗哗响,父亲的书也翻得哗哗响。

我的记忆里满是父亲读书的样子。有时候吃完晚饭,他坐在床上,在煤油灯下翻书。常常,我一觉醒来,他还在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了书上。

他的书来源很杂,有从邻居家借的,有从收的废品里捡的,有母亲用来夹鞋样的,只要是书,他总要翻上一翻。受经济条件限制,虽很少买书,但家里杂七杂八的书倒也不少。

书的品相也惨不忍睹,有的早已没有了封皮,不知道名字;有的沾上了饭粒,翻的时候总有几页粘在一起;有的被烟烫了个洞,或干脆被扯下一角,内容残缺。但父亲不管这些,依旧读得津津有味。

父亲读书也较为随意,书总是随手一放,床头、饭桌上、窗台上都能看到书的影子。但一有邻居来串门,他就像藏宝贝一样马上把书藏起来。在他看来,一个农民天天看书,总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粗俗的故事才好看

我上学之后也爱看书,父亲却从来不让我碰他的那些书,不是他不舍得,而是怕那些“无用”之书耽误我的学习。但有时候他看得兴起,也会指出一两个生僻字问我读音,不知是考我,还是自己在卖弄。

读高中那会儿,他不再限制我看他的书,但心高气傲的我却看不上他的那些书了。那都是些传奇故事、家庭纠纷、法制风云、妇女生活等,没有一点营养和品味。

大学的时候,我给他买了好多书,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白鹿原》等。我觉得这些书贴近农村,一定适合他看。

可每次回家,那些书都安安稳稳地呆在书架上,一尘不染。问及缘故,父亲的回答让我诧异不止:每天太忙,零碎的时间读不了长篇大论的小说,往往今天读几页,到明天就忘了情节,只得从头再读,后来索性就不读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给他买过书,他依旧自娱自乐地翻着他那些残缺不全或微微发黄的书,一遍又一遍,被一些或粗俗或毫无逻辑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

谁都会老眼昏花

成家立业后,父亲从农村来到我居住的城市帮我照看孩子。脱离土地、没有邻居的他好像掉了魂似的,天天无所适从,沉默寡言。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书。

按照他的阅读习惯,我订阅了《故事会》《小小说月刊》等杂志,里面的故事短而有趣,他应该会喜欢。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竟都没看,每期杂志都整整齐齐地摆在床头。

我有点失望,晚饭后拉住母亲问起原委,母亲笑着说,不是你爸不喜欢,是他眼睛花了,好几年前就不看书了……

多年来在外工作,仔细想来,每次过年回家,父亲都格外高兴,也确实未见其读书。原来,那个一直爱看书的父亲已经老了,而我却丝毫不知,这种愧疚让我一阵心痛。

我自诩是个读书人,书房里的书摆得满满当当,各种历史文学书数不胜数,每当与好友聊天总能引经据典、谈笑风生,心里一阵得意。

可没想到,到头来我却没有读懂父亲,从头至尾一直没有明白父亲的想法,甚至鄙夷过他的那些书。等我自以为知道父亲喜好什么书的时候,他已经眼花得不能再读书了。

因为爱,重拾书本

或许是看到我伤感,或许是母亲对他念叨了几句,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向反对戴眼镜的父亲,在第二天去买菜的时候,给自己配了一副老花镜,像小学生一样,戴着问我们好不好看。

每次我下班回家,父亲不忙的时候,总是戴着眼镜看书。和年轻时看书的姿势不一样,他把书拿得远远的,一页一页轻轻翻着,像个宝贝一样。我欣慰地笑了。

妻子看着我,欲言又止,在我的追问下,她偷偷告诉我,父亲其实平时并不看书,只有到我快下班时,拿起书做做样子而已。他看的根本不是书,而是我的脸色。

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涌上心头。因为我的疏忽,孝心却变成了父亲的负担。我不再纠结于书的事,每天给他讲一些单位的新鲜事,和他一起聊聊过去。

父亲变得很健谈,也常常给我谈一下老家的新鲜事,还主动给我讲一些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有时还会给我表达一下他对一些社会热点的看法。

前天我下班回家,父亲在厨房里忙活着,餐桌上放着一本故事书。那本书翻开着,上面被儿子用彩笔涂得红一块绿一块。

刚吃完饭,儿子拿起书跑到了父亲的房间,里面传来父亲的声音,用家乡话轻轻地读着书里的故事。儿子用稚嫩的声音纠正着父亲的读音,爷孙俩乐得哈哈大笑。

我知道,父亲又开始读书了。

猜你喜欢

  • 慷慨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

    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会举行南瓜品种大赛,选出最优秀的南瓜品种,给予大奖。有一个农夫的成绩非常优异,他已经连拿了好几届头等奖。但他得奖之后,都会把他的优秀南瓜籽品种分给街坊邻居。邻居很惊讶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我都看到你投入了

  • 别让梯子搭错了墙

    有一位生物系的博士生,到欧洲某著名大学的生物系做博士后研究。他所设计的课题,需要利用某人类细胞株做实验。这个实验完整地做下来,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在他还是国内的博士研究生时,他的相关科学发现就曾在国内外引起过高度关注,其论文在国外著名杂志上发

  • 拒绝人

    作家三毛说过:“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本来就预备好了两种答案。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他意料中的。所以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只要有正当的理由。“我们常常选择做一些自己不愿做的事,因为怕让人失望,怕得罪人。即使理由正当,也不敢拒

  • 敢于选择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

    大家知道,滑雪的最大角度是35度。前几年冬天有一次滑雪,我从一个30多度的坡上高速冲下去,拐弯沒拐好,摔倒在地,整个脚踝被扭断,我在病床上每天吃止痛药,吃了3个月疼痛才消失。去年我去日本北海道滑雪,在雪道上整整坐了15分钟不敢下去,两年前把

  • 从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

    读研的时候,我曾帮一位老师做过一个非洲的相关项目。那位老师不是我的导师,我对那个项目也不是很感兴趣。可是,因为我读本科时学过法语,而研究非洲国家的历史又必须参考很多法语资料,所以那位老师要求我和他一起做项目,而我的导师也同意了。起初,我对完

  • 低头走上坡路

    每天,从单位大门口的一座桥上经过,一直感觉稀松平常。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推着满车货物的三轮车主,他低着头,身体前倾,很吃力地推着有些倾斜的车子,很缓慢很艰难地往前走。我有些诧异,如此硕壮的小伙子为何如此吃力?这才慢慢打量起这座桥来,原来这是

  • 失去与得到

    有位老农民,告诉我一件让他十分高兴的事情。他们村旁要造一个高档养老院,城里许多老人以后都要搬到村子里来住。养老院动工那段时间,经常有大巴车载着城里的老人来工地参观。有一天,又有一批老人来了,其中一对看上去像夫妻的老人,走进了村里,拿着照相机

  • 不以物累

    我认识一位老人,是拆迁失地的农民,他在家门口摆了个修鞋摊。除了修鞋,还配钥匙。附近干这手工活的人少,老人的摊位,便显得格外忙。我第一次找他钉鞋,是夕阳西下时分,他正忙活,头也不抬地说:“明天来,今天该下班了。“修鞋还下班?第一次听说。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