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巧对赠银传佳话

巧对赠银传佳话

收录日期:2025-08-08 01:04:33  热度:10℃

清朝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一日,他带了仆人微服私访来到两广郊区的一个村庄,看见一家人正在办丧事,灵车在前面缓缓而行,后面紧跟着一个穿孝服的妇女和她一双十来岁的儿女,娘与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伤心万分。张之洞上前询问,邻人们都怜悯地说:“这个女子叫陈秀娥,她的丈夫年纪轻轻地便撒手归西了,她们母子以后如何过日子啊?”

张之洞看到眼前的情景,又听了邻人们的这番话,不禁起了恻隐之心,随口吟出一句:

白马素车挥手别;

张之洞刚将上联说出,还没想起下联,就见穿孝服的小男孩擦了擦眼泪,竟对出了下联:

青天碧海寄离言。

张之洞一听,顿觉惊奇,十来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敏捷的才思,就又出了个上联:

碧海潮空,此日扶桑人化去;

还没等小男孩开口,身穿孝服的小女孩立即对出下联:

黄山月冷,何时泉台魂归来。

两个孩子都能对出这样稳妥的下联,使张之洞惊奇不已,他想:这两个孩子有如此的才思,不妨见他们一见。他就一路打听着来到陈秀娥家,等候着两个孩子从墓地回来。

陈秀娥和儿女们回家后,与张之洞见过礼。陈氏见眼前这位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就向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幸:丈夫生前是个穷秀才,一生贫困潦倒,因生病无钱治疗,故三十多岁就驾鹤而去。老家在遥远的北方,老家的公公婆婆还需要她回去养老送终……说到这里,陈秀娥已泣不成声。情绪稍定,她挥笔写下了一副抒发自己悲痛的对联:

“撒手何其惜,数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贱躯不足悲,八千里翁姑未殡,因君累我死犹难。”

张之洞听了陈秀娥的不幸遭遇,既佩服她对公公婆婆的一片孝心,又同情她的生活艰辛。为了使她全家能生存下来,让一双儿女读书成人,他就赠给了陈秀娥白银千两。

张之洞见联赠银之事,成就了一段佳话。

猜你喜欢

  • 鹬蚌相争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

  •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

  • 鱼目混珠的故事

    从前,在街市上,住着一个名叫满意的人。 有一次,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事,那地方在未经开发的荒蛮的南方。在一家绝不起眼的铺子里,他用身上所有的钱和带着的所有值钱的物品,买到一颗径长一寸的闻所未闻的大珍珠。 回到家,满意用最好的材料做了一个盒

  • 骑鹤上扬州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说郛(fú)·商芸小说》。陶宗仪是元末明初时的文学家。他曾于元朝末年考进士,但没有考中,明朝洪武年间曾任教官。陶宗仪勤于记述各种典章制度,编写了《南村辍耕录》。他还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编写成《说郛》

  • 马革裹尸的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

  • 食言而肥的故事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郑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哀公听见了,说:“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 颐指气使的故事

    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唐·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 顾曲周郎的故事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