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皇帝冬季咋取暖

皇帝冬季咋取暖

收录日期:2025-08-07 22:23:10  热度:11℃

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先后居住过的北京故宫,好似一部厚重的大百科全书。在一次参观故宫时,我破解了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皇上冬季咋取暖。

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有气象资料显示,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代,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嫔妃、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又是如何度过那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匠心独具,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下面,形成了“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专门设置了负责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地位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清代时,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负责冬季“供暖”事务,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这三个机构的太监,冬季里的活儿可不轻松,就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那么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资料显示,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处还得准备那种火力旺、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

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

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

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选自《汕头特区晚报》

猜你喜欢

  • 晚上赶会更有趣

    周六下午三点,孩子开车来到家里,对我们说:“爸爸,我带你们赶会去!”他母亲笑了笑说:“天都快黑了,还赶哪门子会呀?”儿子笑着说:“晚上去赶会更有趣,”我们匆匆的吃了点儿东西,由孩子开着车,带着儿媳妇和孙子,向赶会的地点——顾家奔去。我知道顾

  • 最好的疗法

    阿伟是某家传媒公司的员工,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交流,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网上聊天,他现在的妻子就是通过微信认识的,两人一拍即合,认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相较与丈夫来说,妻子萍显得外向一点,每次阿伟的朋友上门作客,萍总能侃侃而谈

  • 西游后记之三藏创业记

    话说那师徒四个取经归来,唐三藏被分配到某大学,成为文学教授。悟空应聘去了家武官,做武术教练,整天拳来脚去、吼吼哈哈,月入过万。八戒和沙僧合伙做起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叫东部地域。时光荏苒,转眼进入21世纪,处处拆迁旧城、开发新都,八戒、沙僧二人

  • 这个不和平的世界

    那个讨厌的家伙。拉夫斯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脑海里浮现着克拉米夫高大的身影。我打不过他。想到这儿,拉夫斯基激动地从床上坐了起来,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每天,克拉米夫都会准时到自己的水果摊上,借品尝为名,吃一个梨,或一个苹果。天

  • 海女恋之家园守护神

    浙江杭州,一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圣地。是多少人的向往。此时,却有一位老者愁肠百转,思念着什么。风景迷人,西湖沿岸,坐落着一幢豪华法式建筑——御珑府。因其独有的法式风格、别具匠心的造型,在众建筑群中彰显夺目。也显露出主人特殊的身份背景。

  • 开快车

    李三开出租车已经十几年了,在出租车同行中,许多人都认为速度就是金钱,车开得越快,接到的生意就越多。可李三宁愿少赚点钱,也从不开快车,从不超速,甚至有些客人因为赶时间要求他把车开快点,他也不会答应。十几年来,家里没什么大的变故,日子过得虽不富

  • 和平女神艾琳娜

    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叫十八家岛,其实,不是指说这座岛上住着十八户人家,而是说这座岛上最早住着十八个姓氏。十八家岛上的村民们,常年以打鱼为生,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所以,也有人管他们叫,船上人家。出海三分命,七分天注定,这足

  • 老张轶事

    张是我们村算命的,老人都称他张神仙。据说老张小时候特别苦,是村里日子最苦的人。当时差点都饿死了,邻里乡亲接济着挨了些年头,后来跟别人出去挣生活。没过几年,老张从外面回来,带了一身本领。老张给村里人说他在外面遇见高人,教他通天彻底的本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