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黑白判官

黑白判官

收录日期:2025-08-08 06:28:39  热度:12℃

早年间,扬州有户杨家,杨老爷五十多岁才得一子杨天华,对其很是宠爱。时光荏苒,杨少爷长成翩翩少年,杨老爷也成了古稀老人,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

这一天,杨老爷突然得病,口吐白沫,不醒人事。杨少爷慌了,赶紧找来当地最有名的郎中。郎中望闻问切一番,说:“你家可有黑狗血?你再给我弄些红糖,我加几味药进去,或许可以治上一治!” 家里已经没有红糖,管家孙二赶紧出去买。杨少爷拿了把菜刀,来到大街上,看到不远处有一条黑狗,就用食物引诱过来,把狗宰了,接了一碗狗血回来。很快,孙二也赶回来了,郎中把几味药放入狗血中,加入红糖,搅拌一番,给杨老爷服了。没想到,杨老爷服药后脸色发黑,一阵挣扎,腿一蹬死了。

杨少爷一顿拳打脚踢,把郎中打得满地找牙,骂道:“你治死了我爹,我打死你这个庸医!”杨少爷怒不可遏,把郎中绑在树上,气急了就上前甩几个耳光。

孙二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他出门转了一圈,回来后,对杨少爷说:“少爷,把人放了吧!”

杨少爷暴怒道:“要不是他,我爹或许能救过来。等会儿我要把他扭送到衙门!”

孙二摇了摇头,说:“少爷,还是把他放了吧,这事不怨郎中,你就是把他送到衙门,也治不了他的罪,其实这事……唉,不说了。少爷,放宽心吧,你已长大成人,老爷也能安息了,别再闹了。”

亲戚朋友也都来劝说,杨少爷思前想后,把郎中放了。父亲的死,对他影响很大,他暗下决心:自己要学医,要医治天下的病人!

一听说杨少爷要学医,孙二是一万个不同意:“少爷,我们杨家一直做的是茶叶生意,你不能学医。”杨少爷把脸一板,说:“茶行生意不是有掌柜吗?我学医救人怎么了?”孙二满脸通红地说:“少爷,听我一言,别学医了,其实,老爷的死是……”孙二欲言又止,把后半句给咽了回去。

胳膊拗不过大腿,下人怎么能阻拦少爷呢?不久,杨少爷开了一家药铺,请了一位掌柜,自己则拼命研习医书。 那天,掌柜出门办事,杨少爷独守药铺。其间,一个女人进到药铺,见只有杨少爷一人,扭头走了。

就这样,大半天没几个人来光顾,杨少爷纳闷了,怎么轮到自己当家,一个顾客都没有?他在门前挂了一个大牌子,写着“今日草药半价”,可仍没有人来。

日落时分,掌柜回来了,杨少爷把当天的事一说,掌柜打了个哈哈:“少爷,我觉得孙二说得对,你呀,还是别学医了。你学医,别人都信不过你,连买药的都吓跑了。”杨少爷的倔劲上来了,说:“你们不叫我学,我偏学!怎么,以为我是傻子,连抓药量药都不会?”

又过了段日子,杨少爷觉得自己医术见长,便在大街小巷摇铃卖药,给人看病,可一连几天,他的生意都没开张。他想:或许当地人都知道自己以前是纨绔子弟,没什么本事,不如去外地试一试。 得知杨少爷的想法,孙二连连摇头,劝道:“少爷,还是在家吧,别出去了。”杨少爷一咬牙,说:“我给人治病难道是坏事?”

孙二吞吞吐吐地说:“可是我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你……”杨少爷觉得孙二肚里有话,便问:“你想说什么?当时我爹死的时候,你心里就好像藏着什么话。”孙二吭哧半天,说:“少爷,反正我是为你着想,别做郎中了。”

杨少爷哪肯听,他拽着孙二,雇了辆牛车,来到二百里外的乡下。这里百姓生活困苦,杨少爷看病不要钱,一些伤风感冒不在话下,很快,人们都叫他“杨神医”。杨少爷很得意,没事就数落孙二几句:“看到了吧,我现在医术不错,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杨少爷正炫耀着,一个大婶抱了个孩子来看病。那孩子满头大汗,浑身颤抖不停,似乎病得不轻。杨少爷打量一番,开了药,说:“没事,连服这药两三天就可减轻症状。” 没想到,过了几天,大婶又抱着孩子来了,孩子的身体散发出一阵恶臭,眼瞅着要断气了。大婶撕扯着杨少爷的衣服,哭骂道:“我儿子吃了你的药更严重了,你这个庸医!”杨少爷傻了,看孩子的病情,应该和医书上描述得几乎一样,怎么吃了药更严重了?

幸好,此时过来另一位郎中,给孩子开了一些药,还算医治得及时,很快,孩子脸上有了血色。那郎中听了杨少爷开的药,气得直跺脚,说:“你这个庸医!你这是治病,还是害命啊?药正好用反了,孩子的病属火,你得降火。”

杨少爷不服,据理力争,郎中质问他道:“我问你,孩子抱来时,脸色是什么样子?”杨少爷想了想,说:“有些发黑。”郎中又问:“舌苔呢?”杨少爷说:“也是偏黑色。”

郎中气得鼻子都歪了,说:“孩子的脸色是红色,舌苔则有些发黄,你眼瞎啊,还乱开药!”大婶的说法也与郎中一致,杨少爷整个人都傻了。

结果,就因这事,杨少爷被暴怒的孩子家人一顿打,胳膊都被打折了。孙二跑前忙后,端汤送药,眼泪不住地掉。

等杨少爷康复后,又要外出行医,这次,孙二死活不让他出门了。杨少爷安慰他道:“上次是我看走眼了,毕竟我才刚开始给人看病,放心吧,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可孙二一个劲儿地摇头,硬是拽着杨少爷的药箱不肯放手。杨少爷发火了,说:“我爹死在庸医手里,我一定要做医生!我有什么错?”

事到如今,孙二不能隐瞒了,说出了真相:“少爷,你也知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就第一个‘望’字,你就做不到……”杨少爷一皱眉头,问:“我怎么了?”孙二叹了口气,说:“你有眼疾啊,不能分辨各种色彩,只能分辨黑白两色。老爷的病……说难听点,其实是死在你手中。那位郎中要的是黑狗血,可你宰杀的是黄狗啊!”

杨少爷惊呆了,怪不得他给孩子看病时,自己看的与郎中说的相差那么大!他怒道:“你怎么不早说?”孙二说:“我怕你当时接受不了,只能瞒着。你在扬州时,别人都不敢让你抓药,就因为你眼神不好,有可能好坏不分。”

杨少爷仰天长叹道:“难道我真是废人吗?百姓困苦,我却不能搭救……”孙二想了想,说:“少爷,你想救更多的百姓吗?跟我回扬州,我有办法!”

回到扬州,孙二从书房抱过一堆书来,正色道:“少爷,你博得功名,做个好官,可以救更多人!”

从此,杨天华发奋读书,多年后,他成为皇上身边的谏臣。别的大臣巴结皇上,但杨天华不来这一套,冒死进谏,敢说直话真话。当然,杨天华为此也得罪了不少奸臣。

有人问他:“别的大臣都察言观色,言皇上所想,你为何一根筋呢?”杨天华淡淡一笑,说:“因为我有眼疾,只能分辨黑白两色,皇上的脸被我窘红了,气紫了,可我看不出来啊!”

后来,有奸臣打听到杨天华的眼疾,使出了一招毒计,买通杨天华身边的下人,把他的朝服换成了明黄色。要知道,明黄色可是皇上的专用颜色,大臣使用就是犯上。 那天上朝之时,皇上惊了,文武百官全傻了。有几个奸臣站出来,说杨天华这是犯上,是大不敬,要把他投入大牢。

幸好当朝皇上是一代明君,知道这是有人故意使诈,微微一笑,道:“朕的眼睛也只能分辨黑白两色,我怎么没看出杨爱卿穿的是明黄色朝服?我只看到一位两袖清风、一身清白的好官!”

虽然杨天华的眼睛只能分辨黑白两色,但他的心是红的;而那些奸臣眼里满是灯红酒绿,心是黑的。为百姓谋利,必会受人爱戴万世,杨天华因只能分辨黑白两色,被老百姓称为阳间的“黑白判官”。

猜你喜欢

  • 马马虎虎

    人们常用“马虎”这个词形容办事粗心大意、草率从事、不认真负责的人。要弄清“马虎”一词的来历,还得从一段有趣的传说谈起。宋朝时,京城有个画家很出名。一次,他被人请去画一只虎,刚画一只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虎头后面画了马身子。请他画马

  • 无巧不成书

    施耐庵写《水浒传》,写到武松打虎一节,无论如何也写不满意。因为他从未见过打虎,不知道怎样描绘武松打虎的场面。正当苦思冥想之际,忽听门外一阵吵闹。他放下手中的笔,信步来到门口。门口有不少人正在看热闹,施耐庵拨开众人,上前一看,原来是邻居阿巧,

  • 一副妙联贺姻缘

    1757年的一天,乾隆皇帝的宠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和珅,来到翰林院视察。阿谀奉承和胆小怕事的翰林们纷纷对和珅行跪拜大礼,唯独刘定逌只长揖不拜。和珅大怒,借口把刘定逌逐出翰林院。刘定逌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先后在武鸣、隆安、桂林、宾阳等地书院

  • 两姐妹的故事

    从前,有两姐妹,姐姐嫁给一个富有人家,妹妹嫁给一个穷苦人家。姐姐生性贪心,又很吝啬。妹妹勤劳心善,邻居谁家有了难处,她都尽力相助。那一年天大旱,河水干了,田地裂了,禾苗枯死了。妹妹家夫妻俩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颗粒无收。全家人找树皮挖野菜充饥。

  • 赵匡胤择墓地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小时候一直在洛阳生活,对洛阳有特殊的感情,把洛阳当作了第一故乡。他当上皇帝之后,便有衣锦还乡之念,想迁都洛阳。而且时时魂绕梦牵,怀念自己出生的地方。同时从国家安全方面考虑,汴京形势也不如洛阳。汴京地处平原,不仅无关塞

  •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鲍氏有两个十分顽皮的孩子,每天不是赶鸡就是撵狗,要不然就把地里的菜搞得一塌糊涂。气得鲍氏每天都要揍他们一顿。挨了打,兄弟两个才老实一点。第二天,又照样胡闹。麦收之时,鲍氏的丈夫在外面做生意时摔断了腿,不能回家。地里的活计便都落到了鲍氏一人身

  • 大哥莫说二哥

    有一老汉死了老伴,身边只有3个儿子。家里的生活便靠儿子们上山打柴为生。一日,3个儿子到镇上去卖柴,7月的天气,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他们走得汗流浃背,嗓子干得要冒烟了。这时忽然看见路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瓜田,大西瓜在太阳下闪着绿油油的光泽,实

  • 两个偷羊人

    从前,有两个做偷的人,一个叫阿杰,一个叫王二。阿杰长得头大腿长,臂壮腰粗,一顿饭吃一斤半米饭还用舌尖舔着嘴巴,哪里够量?那个王二呢,七十来斤连骨架,长得又矮又校他们一大一小,大的身强力壮,扛上百来斤的东西走起路来如一阵风,小的“小巧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