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收录日期:2025-08-07 18:28:06  热度:14℃

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奥格·曼狄诺认为,金钱能够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人生这个银行里还剩下多少时间也无从知道。因此,时间更重要。

许多人努力工作,并想通过节俭来储蓄更多的钱,但他们却浪费了很多时间。比如在百货商店里,很多购物的人,他们花了很多小时仅仅就是为了节约几块钱。他们可能节约了一点点钱,但却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你能够通过节俭来变富,你也可以通过吝啬来变富,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花2个小时和320美元坐飞机或2天时间和48美元乘火车都可以到达加州。穷人用金钱衡量价值,而富人用时间衡量价值所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穷人选择乘火车的原因。

在很多情况下,穷人和中产阶级之所以整日要为生活而苦苦奋斗,就是因为他们把金钱看得太重了。他们紧紧握住手中的钱,为钱努力地工作着,勤俭地过着日子,他们不惜花费大把的时间到处寻找买打折商品,尽可能地省钱。很多这样的人想通过吝啬变得富有。但是最终有一天,他们有可能会变得有很多钱,但他们依然很吝啬。

当然,节约和勤俭应该提倡,但变富的计划的关键是价值。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价值是用金钱来计算的。实际上,价值是要用时间来计算的,因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有效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目标,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目标,并且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一个人没有奋斗目标就是在浪费时间。毫无目的、漫不经心地看手中的书是多么浪费时间!毫无目的地从一个店铺逛到另一个店铺,从一条街转到另一条街是多么的徒劳无益!确定目标能节省大量时间,能使人在生活中走上正道。每当遇到一些事务,他都知道怎样从中选择有益于他的目标的事,避免与他的目标不相符的事。人们发现,工作最多的人往往时间最富裕。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正确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而不是在犹豫不决中浪费他们的时间,更不会成为“客观条件”的玩物,任其摆布;他们总是自己创造条件,并按照自己的生活目标行事。

一个虽然在生活中确立了目标、但却不忠实于这一目标、不努力去实现它、不去做与目标相符的事的人,其实也是在浪费时间。

没有目标和不忠实于目标都是窃取时间的小偷、浪费时间的罪犯。

珍惜时间并不意味着不停地工作,或干脆放弃休息,而是指很好地利用休息和空余的时间,以便能更好地工作。如果我们把空余时间花费在无所事事上,那么它不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如果我们把一些时间花在有益的游戏、体力活动或体育运动上,那它就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就会使我们获得力量,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时间的价值就像金钱的价值一样:完全体现在如何使用上。舍不得花费时间去获取更多的幸福,去使更多的人幸福的人,就是虚度年华。

猜你喜欢

  • 太公钓鱼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烂杀百姓。纣王手下有个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走,隐居在渭水之滨。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如渴,为了吸

  • 石邑深涧

    董阏于被派往赵国的上地担任地方长官。一天董阏于在石邑山,见到一条深涧,像斧削,似城墙;深及百丈,十分险要。董阏于问当地人: “有没有谁掉进去过?”回答说:“没有。”董阏于问:“不懂事的孩子、白痴、聋哑、疯子,有没有进去的?”回答说也没有。董

  • 成语“行将就木”故事:出自伤心女人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不仅没钱、没车、没房,甚至连名分都没有。他爹晋献公要杀他,就先设计把他调到蒲城,蒲城在当时其实只是个荒野,让他去那里搞建设,等建好了再把他干掉。 重耳去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晋献公也不给他钱,重

  • 才高八斗

    曹植是三国人,天资聪颖,10岁就可以写一手好文章。有一次,他的父亲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非常惊讶地问:“这是你写的吗?”曹植忙跪下说:“我下笔就可以成章。如果父亲不相信,我愿意接受测试。”这时正好铜雀台落成了,于是曹操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各写一篇

  •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q

  • 鹬蚌相争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

  • 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故事: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

  • 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着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