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必要的距离

必要的距离

收录日期:2025-08-08 01:18:58  热度:9℃

有段时间我颇纠结。在不多的文学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一些名人。我很珍惜这种幸运,希望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时间长了,有的人却颇让我失望。不管你怎样真心真意待他:在人前待之以礼,在人后听到对他的负面议论比如“名不副实”“过气了”之类,总是尽力劝说议论者给予必要的尊重——谁没有过气的那一天呢?但遗憾的是,他对此永远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漠。我自然不敢期待任何哪怕是最细微的一点善意,但受到他时不时当众毫无来由的奚落,特别是当我发现这常常是掩盖他的某种空虚和嫉恨的时候,我真是打心眼里为自己也为他难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终止这种只能讓人难堪的交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微博,豁然开朗。

那则微博说:与人为善是一种能力,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用与人为善找到好的回应对象,用保持距离过滤不值得交往的对象。两种能力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筛选手段,都特别重要。与人为善不是一味迁就,保持距离不是愤世嫉俗。一个能理解并回应你的善意的人,与你产生良性互动的机会就比较多;一个自视颇高让你永远得不到正视的人,让你受到伤害的几率就比较大。这是明摆着的事。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无意义的迁就毫无必要,也耗不起。随时止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以我不太丰富的人生阅历,以下类型的人,真的遇上,就趁早保持距离为好。

对他人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说起自己同过学的人、共过事的人、短暂交往过的人,甚至是偶尔认识的人,总是一无是处;与他交谈时他漫不经心,要不冷淡不屑,要不你说什么他都打哈哈;永远是一脸的优越感,咄咄逼人,不是伸手相握,而是抬手让你碰他的手指;没听清你说什么就打断、抢话、牛头不对马嘴地接茬说自己的;打听、谈论、传播各种八卦隐私,同时炫耀自己的艳史;当众取笑朋友的弱点表现自己的优秀;为了利用你,强行套近乎,动不动就说你是他一辈子的朋友;高声大气,咋咋呼呼,对上司唯唯诺诺,对下级粗鲁无礼,颐指气使;神情猥琐,目光躲闪,含糊其词,话说一半留一半;只要涉及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正义就打死也不开口;自我感觉超好,把尖刻无礼当聪明可爱。觉得是个男的就会喜欢她,想占她便宜。自己最聪明,别人都没有见识,自己永远是对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回应都以轻蔑的“不可能”开头。男性小拇指留很长的指甲,油头粉面,在电梯里对着镜面墙拂弄头发;时不时吹嘘,某天在某高档酒店跟某名人吃了饭,合了影,某大老板是他哥们儿;一有机会就伸出手腕逼人家猜腕上的手表或手镯值多少钱,那串佛珠手链是什么材质、在哪个庙里由哪个高僧开的光。永远是最时髦的——你说佛教,他就是名僧的居家弟子;你说基督,他就是教堂的礼拜常客。

对于判断应该保持距离的人,上述特征,有一点就够了。一个人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里有点不舒服,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人自然应该宽厚、不狭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并不等于没有距离,并不等于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反感,并不等于要勉强自己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反感。反感有时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避免可能遭遇的伤害。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不可能只与自己觉得舒服的人相处。学会与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保持距离,既是避免伤害之道,也是与各种各样的人在一个无可回避的空间共处共存之道。

猜你喜欢

  • 代写的情书

    亲爱的爸爸: 我想了很久,才决定替你的妻子我的妈妈写这封信。 她被你打动,因为你的二十封情书,从认识的那一天起,每一年的情人节。是的,我知道,最初不是2月14日,而是七夕。尽管你的情书笔迹潦草,内容又是千篇一律,二十年如一日永远抄袭叶芝的《

  • 对父亲的恨

    有太多的话要和父亲说,但我一句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哭,我觉得那样委屈,又那样歉疚。是的,我曾经那样憎恨父亲,其实在心里,我早已原谅了他呀! 过去二十多年的成长岁月里,我对父亲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恨! 七十年代末,我们这些刚刚念小学的山里孩子,

  • 因为,山在那里

    丈夫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麦金利。留下我独自在家,寂寞如同一间空屋。 丈夫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 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而人终究是要出门的,需要与人的交往。憋闷久

  • 牵挂的力量

    詹姆斯曾是千万富翁,后来他的公司破产了,他的财产和房子都抵押给了银行,他的妻子因此忧郁成疾,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合作伙伴史蒂文也精神失常住进了医院。 只有6岁的女儿和詹姆斯相依为命了。他和女儿搬到了贫民社区。那里垃圾成堆、房间内阴暗潮湿,惟一

  • 红色的保温饭煲

    那年,因在井下工作而染上硅肺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为了供我和哥哥读书,妈妈要求从矿灯房调到了井下开绞车——对女人来说,虽然那是一份非常危险的工作,但也是惟一能让女人干的、可以得到井下补贴的工作。 妈妈的工作是三班倒&rd

  • 唢呐声声父爱浓

    我6岁那年,母亲死了。我清晰地记得,母亲临终前,眼角挂着一滴泪。那滴泪在秋阳下抖动着、闪烁着,含满了对我和哑巴父亲的牵挂。母亲走后,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哑巴父亲的肩上。父亲每天做豆花脑”,来维持我们父子的生活。每天深夜,在昏暗的灯光

  • 你的信,寄出去了吗?

    因为搬家要整理些东西,那个下午分外忙碌。在书橱的最下方,居然翻出一个大信封,里面是三个贴着邮票却没有封口的信封。我想在扔掉之前应该先看看里面都写了什么。这是看起来最旧的一封,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模糊。不过,涂改的痕迹很明显,还有不少的语法和拼

  • 母亲的偏方

    近日,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五年前因瘫痪被医学界宣布为不治之症的清华学子,在母亲的偏方”医治下,重新站立起来了!带着感动与好奇,笔者采访了这位伟大的母亲:五年前的一天,正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我,突然接到一个不幸的通知:远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