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红虎毯

红虎毯

收录日期:2025-08-08 05:57:52  热度:11℃

小时候,我听母亲说过,父亲从莫斯科回来时,曾带了一条红虎毯。那虎毯漂亮极啦。绒绒红红有中央,有一人黑色的虎头。

母亲说,祖母把红虎毯给了姑妈。

每年春节,我都要去姑妈家拜年,却从来不曾见过那条红虎毯。听说,姑妈把红虎毯送给了四表姐。四表姐在沈阳。我沈阳的大哥也说,他去四表妹家时,影影绰绰地好象见到过。本溪的我二姐也说,好象她在五表妹家见过。姑妈家的五表姐后来也去了沈阳。不管那种说法更接近于真实,也不得究竟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红虎毯已经到了沈阳。

姑妈长得极像祖母。尤其是好那挺直的腰板。在姑妈家做客时,总看见姑妈挺直着腰板忙来忙去,小脚捣得山响。

姑妈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当年,也许姑妈也极盼望着有个儿子,所以自二表姐始,名字分别叫“错”、“换”、“钳”、“满”。

女儿一个个鸟儿般飞走了。姑妈便有了一个孤独的晚年。五个表姐家的日子都过得很红火,邀她去同住,姑妈都拒绝了。她说自己清净惯了,离不开她那三间小屋。于是,沈阳的女儿经常寄钱回来,家乡的女儿便送米送面。姑妈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祖母在的时候,她每年都要回金鸡寨两、三次。挎着一个沉甸甸的大篮子,装满水果、点心和面干粮。在那十几里起伏陡峭的山路上,她走得又稳又快。

姑妈一来到我们家,就和祖母盘腿坐在炕头上,与祖母有说不完的话,说自己的女儿、外孙,还有她一年挣一千多外工分,自己能养活自己。也说,她作主,让霞表姐的女儿嫁给了错表姐的儿子。霞还“吱吱崴崴”不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霞是我的大表姐,有两个女儿,比我稍大一点,都出落得非常漂亮。“错”是二表姐,儿子会木匠,能干,只是个头矮了些。

“你还能去干什么?真是的。”听说七十多岁的姑妈一年挣一千个工分,祖母笑了。祖母的牙早就脱落光了,那笑声咕咕噜噜像冒气泡似的。

“看场园,剥苞米,摘花生,一个秋天闲不住呢。”姑妈的话音极豁亮。

看着这对老年母女仄脸相对极亲昵的样子,总让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恬静。祖母近百岁时,姑妈已经年近八十了。

姑妈一回来,祖母就会取出自己的宝贝匣子,让她看。

“您哪,还留着那些老古董。”姑妈说。

“就是。看看,心里就踏实。”

“俺不随你。有了钱就花。不花,留给谁?”

姑妈喜欢吃糖。抽屉里总放着一大包冰糖,有事没事,嘴里总是咯崩咯崩嚼冰糖。我们去拜年时,总会给我们拿出一大包冰糖放在炕头。咯崩咯崩的姑妈把我们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引出来了。八十多岁的姑妈,牙齿居然一颗未脱。

吃水是件难为事。井远,还得向上提溜。八十二岁时,姑妈动了过继的念头。

于是,那年夏天,姑妈便摆了一桌酒席,把本家的一个侄孙柱子过继了。

柱子兄弟多,没有房子。他想承继姑妈那三间小屋。

小屋本来就窄窄巴巴的,又搬来了柱子一家三口,愈发显得窄巴了。堂屋、院落、配房都堆满了柱子的杂七杂八。姑妈自己的粮袋子便上了土炕,只留下细细的一条,容不得姑妈睡觉。

姑妈与柱子一家依然分灶吃饭。只是柱子每年要向队里垫付姑妈的口粮钱。姑妈自己挣的工分可以分红自己用。等到姑妈殁世,三间小屋便归柱子了。过继文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柱子人很诚实,挺中姑妈的意。因为喜欢柱子,也就很爱柱子三岁的女儿。姑妈常常抱抱她,还给她冰糖吃。

至于柱子媳妇,姑妈总也喜欢不上来。

祖母殁世后,姑妈就很少回金鸡寨了。偶尔回一次,也只是说些柱子媳妇不好的话。说那媳妇的裤子口袋像面布袋,每每上山干活回来,不是装着豆子,就是装着花生。倒出来,能装满一箩筐。手真贱。姑妈最讨厌手贱的女人。还说那媳妇的吃相,大嘴吧唧吧唧地响,恨不得把房梁上的灰都震下来。

“她迟早得把我吧唧死。”姑妈说,眼里噙着泪。

“她吧唧就吧唧呗。不愿听,你就躺到街上去。”母亲说。

姑妈叹了口气。

“可不呗。也真没有法子。”

“摊上什么就得侍弄什么。”母亲说。

“有时,我还真觉得活烦了。”

“可别那样想。”

柱子媳妇也和姑妈不对劲儿。尤其是看着姑妈那双捣地山响的小脚。像两个玉米槌儿砸来砸去的。金鸡寨一带有句俗话:走路响的人,长寿。

有一天夜里,月亮又圆又大。月光汩汩地从窗外流进来。姑妈睡不着,耳朵边总响着柱子媳妇的吧唧声。她听见了对面屋子的声音。

“她真能活。”

“寿大,福大。是奶奶修来的。”

“一年就是八百工分。”

“八百,一千咱也得认了。”

“一年一百块,十年就是一千。”

“老人把孩子都拉扯到上学了。”

“这三间小屋值一千吗?”

“你怎么能这样算账!睡吧。”

姑妈的耳朵极灵光。她都听见了。

第二天,姑妈便打开箱子,取出自己的蓝花绸布寿袍,去院子里晾晒。

“没事。您摆弄这些干什么?”柱子说。

“我早就预备好了。晒晒。”

“奶奶,我不愿意看见这些东西。”

柱子来收,姑妈拦住了:

“早晚得看见。晒晒,去一去霉味儿。”

随后,姑妈塞给柱子一百块钱:

“抽空儿,你给我去寻觅口棺材。”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

柱子不接那钱。

“不够,你就添点。”

“现在就买?”

“早晚总得买。”

那年夏天,柱子终于拗不过姑妈,买回一口上好的棺材。买回来的当天晚上,姑妈便病倒了。

女儿们都回来了。

“去医院吧。”大表姐说。

“不用啦。”姑妈说。

“有病。不看,怎么行?”

“我都八十六啦。”

“妈,您能活一百岁。我们都要您活一百岁。”

直到姑妈病得不省人事时,才进了医院。

医生说,不好治了,是吃了老鼠药,肠子都一节一节的黑烂了。

入殓那天,大家手忙脚乱地找铺盖。姑妈活着的时候,总说什么都预备好了,只差一口入土的棺材了。可铺盖呢?

大表姐一直翻到了箱子底,才看见一个方方正正的红包裹。打开一看,竟是那条红虎毯。依然簇新,中间有一个黑色的虎头。

猜你喜欢

  • 礼单上没有杨士奇

    明永乐年间,有一次成祖朱棣突然传召时任左谕德的杨士奇进宫,好像有什么急事。杨士奇没敢耽搁,赶紧前去报到,不等行过大礼,成祖就递给他一张纸,杨士奇仔细一看,原来是张礼单。礼单是广东布政使徐奇所写,他入朝觐见述职,顺便带了一些岭南出产的藤席,当

  • 爱情不需仰视

    认识一位“高富帅”,家境优渥,高等教育,公司高职,相貌好性格温厚,30岁,已婚——这样的男神到底娶了怎样的女子?大概是个女人就会好奇。总觉得现实生活中,谁谁谁和他都是不配的。后来有幸见到“高富帅”的妻子,却绝非我想象的“白富美”,不过是一名

  • 母亲的“味道”

    老婆出差,懒得做饭的我想带儿子去吃快餐。儿子却非要吃鱼,只好带他进了一家特色小店。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吃了几口却突然放下了筷子:“还不如我妈做的好吃!”“怎么可能呢,这可是本地最有名的鱼馆。”话音未落,儿子悠悠地回了我一句:“可这鱼做的没有

  • 拒绝怨恨

    吕蒙正是北宋名臣,他从小父母双亡,被迫沦为乞丐,处境悲惨,所以,后人常常用“穷过吕蒙正”来比喻一个人穷困潦倒。吕蒙正在困境中发奋读书,后来做了北宋的中央高层干部。吕蒙正在京城开封刚做副宰相时,有个家里有点钱的公务员在背后指着他说:“这小子是

  • 印度首富的成功秘诀

    印度首富米塔尔,在他还是一个普通打工者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位农夫,也正是那位农夫,影响了米塔尔的一生。米塔尔那时刚刚失业,也许是因为太年轻,不懂得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也许是因为工作经验不足,技术过不了关,他虽然在许多地方工作过,但总是遭到

  • 比逆袭更励志的,是失意不变形

    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不变形而更加好。相信大多数人都与我一样,曾经在书里或者朋友圈热文里读到过很多关于绝地反击、困境逆袭的人生励志文字。比如办公室小白屡遭同事孤立、领导欺压,于是触电一般唤醒了身体内所有的奋斗细胞学习充电苦练内功,终

  • 一个小男孩的取胜之道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哈佛镇,有群孩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火车上卖爆米花。一个10岁的小男孩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不但卖爆米花,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结果他的爆米花比其他任何小孩都卖得好。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创优使他

  • 一次又一次开始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喜欢重新开始的人。他只读了两年成人会计专业,毕业后父母为他安排了一份在秦皇岛税务局的工作,可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执意闯荡北京。那一年,他21岁,还不知道何谓“写字楼”的他却想进入北京的写字楼工作。这谈何容易!不进写字楼就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