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喝茶与禅悟

喝茶与禅悟

收录日期:2025-08-07 17:35:25  热度:11℃

许多人都喝过茶,但每个人对茶味的体会是不同的。

比如花茶。有人说,花茶主要是花味。有人说,花茶有茉莉花的香味。有人说,茶水有一股苦味。还有一种最聪明的说法,花茶就是花茶的味。

关于茶是什么味,还可以有许多种说法。首先,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有人说是清香味。那么,品第一口时又是什么味?以后又有什么味?喝第一杯茶是什么味?第二杯、第三杯又是什么味?南方人喝是什么味?北方人喝是什么味?高兴时喝什么味?忧郁时喝什么味?小孩喝什么味?老人喝什么味?用雪水泡什么味?用雨水泡什么味?休闲时喝什么味?干渴时喝什么味仅对茶的味道就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可以有上千种回答。可是,对于一个从未喝过茶的人,即使有上万种回答,有再具体的说明,他的体验还是抽象的,他还是不知道茶的味道。

这就是说,对于你原本不知道的事物,你是无法领会的。对大境界的体验,真正的动因来自对痛苦的感受,来自由此而生的超脱世俗的力量。

所谓禅,所谓悟性,通常用语言是很难讲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讲禅的道理呢?

就好像喝茶,一个人在许多年前喝过茶,由于生活的琐碎和操劳,由于许许多多的烦恼,日月的尘土将他对茶水的记忆冲淡了。他已经忘记茶的味道了,然而,你知道他喝过茶。你开始讲茶的滋味,茶的颜色,茶的不同喝法,你说茶像音乐,像清泉,像一幅画,像一首诗,你告诉他喝茶时口腔会有什么感觉,食道会有什么感觉,肠胃会有什么感觉,你讲了许多许多。你讲着,他听着,突然,你的某一句话触动了他,他心中倏然一动,哎呀,我想起来了。这时,一切关于茶的描述都不需要了,在那个契机相合的一瞬间,他体验回味到了茶的味道。一切有关茶的艺术的和理论的描述、概括,都不能取代他本人对茶的品味。

空灵之灵,慧根之慧,就是佛性,是每个人原本具有的,只是在人生中被很多很多的束缚、很多很多的执着、很多很多的迷雾遮住了,迷失了本性。就像一盏灯,时间长了,蒙上了灰尘;蒙得多了,就黑暗了。我们要做的只是把脏东西擦掉,灯就亮了。所谓明心见性,因为灯原本是亮的。

讲禅就像喝茶,每个人都喝过茶。当我用千言万语使你回忆起你曾喝过的茶的味道时,一切有关茶的说教只是文字相。讲禅时,千言万语中只要有一句与你的灵性契机相合,那么,一切有关禅的说教是可以不听的。

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本来之本,空灵之灵。

猜你喜欢

  • 老式自行车驮着的蛋糕盒

    今天是你15岁的生日,但你并不怎么快活。坐出租车时,你已经有点扫兴了,因为你的父母笨手笨脚的姿势,让司机一眼就看出他们不常打车。不少同学家里都有小汽车了,而你的父母仍然骑着老式自行车,车把那儿有个铁丝筐,运一些白菜萝卜、油盐酱醋。此时躺在爸

  • 一粒飞翔的扣子

    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意外去世了,母亲为了他,一直没有再嫁,许多年来,靠着四处打零工,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 参加中考那年,他背着母亲,偷偷地报了中专。以他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就可以去圆他的大学梦了,但

  • 高傲的大雁

    在水草茂盛、景色怡人的湖边,生活着一个快乐的大雁家族。其中,有一只大雁,是个飞行冠军、捕食能手,大雁们都很羡慕它。渐渐地,它在大雁们的夸奖声中变得高傲了。 秋天来了,雁伯伯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说:“明天早晨,我们要飞到南方去了。路途非常遥远,

  • 换个方向突围

    18世纪末,英国著名医生琴纳忙于解决天花这个难题。他研究了许多病例,仍然没有找到可行的治疗办法。后来,他把思路放到了那些未染上此病的人身上,从挤奶女工手上提取微量牛痘疫苗,接种到一位8岁男孩的胳膊上。一个月后的试验结果证明:琴纳找到了抵御天

  • 爱,是用不着说对不起的

    大学里第一次上视听课,老师放的是英语原声电影《爱情故事》。影片结尾,奥利弗坐在哈佛大学溜冰场的长条椅上,面对一天一地的白雪回忆他和简的点点滴滴他听到有人哭,以为是影片中的声音。转回头,发现是坐在自己身边的同学,丁小菲。还好,手绢刚刚洗过,他

  • 飞机的发明来自爱情

    从此后,莫扎伊斯基每月一次徘徊在安子家门口。他是一个海军军官,他的舰队要远航,只在一个月的某一天,他的舰才归航。他就在这一天,跑到安子家门口。 “小伙子,你的衣服还没有洗呢?”看到他又要找安子了,他的战友提醒他。 “不洗了,那衣服上净是

  • 呵护残疾儿子69年

    那是个星期一上午,办公桌上的蜂鸣器第25次响起时,我叹了口气,无奈地拿起听筒。我在路易斯安那的一家医院贫民住院部担任主管,每天都忙忙碌碌。 “谁在呼叫?”我厉声问接线员。 “是一位女士,她需要一名医生到她家出诊,看看她的儿子。”接线员有

  • 为儿子养母捐肾的母亲

    前段时间,电视台某栏目播出了一期关于亲母寻子的节目。 一位年近五旬的女人为了寻找自己那三岁时走失的孩子,独自一人从湖南走到湖北,从湖北走到安徽,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她一路就这么走着,逢人便问,有没有见过她的孩子。累了,她就靠在墙角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