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王石:哈佛这一年,我获得新生

王石:哈佛这一年,我获得新生

收录日期:2025-08-08 07:20:27  热度:11℃

2011年,王石正值耳顺之年,这位功成名就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教父”,选择去哈佛大学当清苦的“修道士”—自己做早餐,步行上学,坐地铁出行,和十几岁的孩子一起学习语言。

王石在哈佛近一年的游学生活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轻松随意。每天清晨,他花2。5分钟的时间用微波炉热一杯牛奶,烤一块面包,再切半个西柚,花3分钟时间吃早餐,然后步行去哈佛上课。王石租住的公寓位于剑桥镇的花园街上,到哈佛主校区最远的教学楼或图书馆只需步行15分钟。王石在哈佛读书期间拒绝了公司配车,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地铁。

哈佛—“现代修道院”

在哈佛上课如同赶集。王石每天从上午8:40分开始在哈佛设计学校听“城市规划”,临结束前几分钟,必须不动声色地把书包收拾好,一下课就往经济系跑,跑8分钟,再一路爬上3楼,放慢脚步,轻轻推开门进去,本杰明·弗里德曼的宗教课已经开始。

中午,王石穿过哈佛广场,步行去对面的英语学校。他偶尔会找一间咖啡屋,坐下来吃个三明治,更多的时候则是边走边吃。“我想休息一下的机会非常非常少。在哈佛,很清闲的就是游客,学生要匆忙得多。”王石说。

英语学校放学后,他就在哈佛广场的速食店花几美元买一个鸡肉卷回家,吃一半,另一半放在冰箱里当第二天的晚饭。在美国的日子里王石很少有应酬,他的夜生活几乎都是在公寓里温书。他说:“因为我只要晚上安排应酬,我就得学习到凌晨三四点,否则第二天上课就完全跟不上。”

在哈佛大学的11个月里,他感觉自己身处一个“现代修道院”。“我住的地方很简单,旁边是一栋教堂式的建筑,顶尖是十字架,中世纪风格,就像一个修道院。不管在学校还是在附近的星巴克,里面的学生都是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王石说。

到英语学校报到的第一天,60岁的王石差点被人误认为是老师。他的周围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开学自我介绍后,发现年龄最大的也才25岁。

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王石强迫自己每天跟这群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小的孩子混在一起。美国课堂强调游戏互动,比如由一个学生来比画,另一个学生来猜单词。“往往一个单词在嘴边,却怎么也说不上来。”最让他有压力的是每周一次的考试,每次的考试时间是60分钟,周围的同学答了30分钟就陆续交卷,考试结束时,教室里只剩下王石和一位等待收考卷的老师。

“我也经历过小学、中学、工农兵大学,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也在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次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后进生了。”王石说。

在哈佛的前3个月,他几乎听不懂主讲人在说什么,如今,王石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发微博,“气候组织”创始人吴昌华欣喜地在微博上回复他:“以后出国不用给王总当翻译了。”

意识到差距,所以来学习

他对比了“登山”和“游学”的不同。“你问我哪个难,登珠峰当然难,但没有我想象的难;哈佛游学也难,且比我想象的还要难。”王石说,“其实去美国游学,一是自我修为,二是为了想清楚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虽然身在哈佛,与深圳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但王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跟万科总部开视频会议。在一年一度的公司内部沟通会上,他从美国发回视频,视频是在哈佛大学JFK政府学院外的草坪上拍摄的,王石的背后是一群悠闲的大雁。

60岁的新生

在美国,王石每天会抽出至少40分钟发微博,他说:“一来是方便与国内联系交流,二是训练文字简洁表达的能力,三是接受各方批评与谴责。”

他的微博跟国内其他几位房地产大亨相比显得十分“另类”,既没有任志强那样的“火暴”脾气,也不像潘石屹那样爱凑热闹。他发的最多的照片是关于他家里的两只猫、一条狗和一头小香猪。

在微博上,他两次提出“人生抛物线”理论。他说:“人生就像一颗从枪膛里飞出的子弹,我的最高点已经过去了,现在处在下滑期,应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他的微博头像是一张他坐在电脑前面拍的照片,戴着眼镜,嘴角微微下垂,脸庞清瘦,法令纹很深。一位网友指出这张照片显老,建议他换一张。他回复说:“变老是规律,下次换头像会显得更老才对。”

“60岁是上老年大学的年纪,我却跟16岁的人一块儿混,这是另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一种更不动声色的咄咄逼人的表达。”王石说,“哈佛的这一年,我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

他去银行办信用卡,因为在国内没有自己办卡的经验,他足足跑了5次银行,花了一个月才办成;他去超市买东西,搭地铁,乘公交车,经常搭错车;他每天晚上一边温习功课,一边烧水冲咖啡,结果那个烧水壶被烧红了3次,塑料壶盖都被烧化了……

一位曾在万科工作多年的员工评价说:“王石让我联想到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一句话:‘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而王石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前面有一束光,指引着他永远向前。”

猜你喜欢

  • 拍一场爱情电影

    胭脂说,熊澜,咱结婚前做点儿什么吸引眼球的事吧。她对我说这话时,我们正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像两只朝圣的蜗牛般,前往民政局办理结婚证。我特意穿了显得自己有玉树临风之观感的休闲装和牛仔裤,胭脂果真擦了点儿胭脂,这让她的脸特别像一枚下了霜的苹果。

  • 永远的苏小米

    夜里,我不时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梦中常在灯光昏暗人影攒动的地方,许多色彩和人脸都支离破碎,唯有一张女孩的脸在映射着彩灯的镜子里渐渐清晰……一…………………………………沈浪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是在旋转木马咖啡厅,那天我穿了黑色的曳地长裙,坐

  • 婚礼仪式上的背靠背

    婚礼仪式进入了高潮。司仪请新郎新娘背靠背站着,说:“我们请新郎新娘同时回答几个问题,如果回答是自己,就指着自己的鼻子;如果回答是对方,就用手向背后指指。”新郎和新娘,微笑地点点头。第一个问题:你们两个,当初谁主动追对方的?新郎毫不犹豫地指着

  • 背上楼后,她决定嫁了

    她是城市的白领,他是城市的扛包工人。高中毕业后,两个人画着完全不同的青春轨迹,可他们依然保持着恋人的关系,仅仅是保持着。她在公司里喝咖啡,下班,她吃他买来的廉价冰棍;中午,她品着公司里精致的饭菜,晚上,他带她去脏兮兮的饭馆吃并不正宗的拉面。

  • 你这么帅还痴情做什么

    咱们就像一副对联那人像是个诗人,双手扶着栏杆,微仰着头,可没有一颗星星的夜晚他仰头看什么?尹小珊走了过去像女牛仔那般,嗨了一声。那人一动也不动,尹小珊说,等天下掉馅饼啊?那人这才低下头瞪她一眼,运动一下喉结,从嘴里吐出两字儿,有病。尹小珊咧

  • 唐家山上的玫瑰,只为一个人盛开

    9年了,这个痴情的羌族姑娘依然单身未嫁,9年的誓言,他还记得吗?那份美丽的初恋情缘能否再续?听,一句承诺绽开在风里2000年5月3日,22岁的刘成君即将完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学业,来到四川旅游。当他进入地处漩坪乡的唐家山脉时,玫瑰谷里一片姹

  • 开在眉头的鸢尾花

    埃文斯就要结婚了。他怀着愉快的心情陪着未婚妻谢丽尔去挑选婚纱。一袭露肩的曳地婚纱摆放在橱窗最显眼的地方。它的胸部面料是云丝纱,腰部是华美的珍珠缎,闪着动人的光泽。薄而飘逸的轻纱层层堆积下来,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感觉。埃文斯极力怂恿谢丽尔去试穿,

  • 鲍鱼爱情

    二十年前,卡梅莎第一次来到新西兰的海边,当她发现沙滩上碗大的鲍鱼时,惊喜得尖叫起来。美好的时光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只有海涛的澎湃,冲浪的年轻人,和几个毛利族小伙子抱着吉他唱着歌。笑得最灿烂的那个毛利男子就是陆坦福。陆坦福看着卡梅莎惊喜欢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