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许随便成功

不许随便成功

收录日期:2025-08-07 23:19:01  热度:12℃

1

在1980年那个年代,经商这件事,绝对不许随便成功。做生意的物质成本不高,但精神成本高得吓死人。

所谓精神成本,包括世俗偏见、意识形态、闲言碎语。可以说,当时从体制内跳出去的人们,以及鲁莽闯荡,背负“投机倒把”罪名的商贩们,几乎全是视死如归、处境再坏也不过如此的敢死队员。

1980年盛夏,在北京市甘家口的一栋老旧住宅楼前,一个小贩身背军绿色挎包,手中拿着写有“刷煤气灶”的硬纸牌,狂烈的阳光让他有些焦虑,但想到刷一个煤气灶能挣到8毛钱,还是有点小high。

他叫张大中,时年32岁,正式身份是城郊一家供销社的电工,月薪30元。放在今天,这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那种“既有编制又有高薪还不用看领导脸色”的好工作。

这在现在人看来,不就是脑残吗?亏他运气好,楼上有位大妈冲他招手,小伙子来刷刷我家的煤气灶吧。

天黑收工回家,仔细一算账,他high不起来了。尽管刷灶赚来的收入有8元,但清漆和银粉就占了7元,一天劳累,不过1元的收入。

而张大中想要的是更多的钱,这种想法贯穿于他整个商业生涯,多年以后将大中电器卖给国美,他没要股份、没要未来,只要钱。

张父过世之后,张母独立抚养7个子女。“文化大革命”中,她上街贴了内容为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毫无疑问,被定为“反革命”。1979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刚刚插队回京的张大中有了对象,就把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结婚,一份用来创业。这钱,在他眼里那是母亲的命啊,他得以命相搏。

断断续续,张大中做了些零碎生意,一晃两年。两年时间能改变什么?张大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给自己设定了变化。

1982年,他在自家厨房做出了60台落地灯。在那个没有宜家、曲美的年代,纯手工打造的落地灯,那就是iphone4啊,全部脱手后净赚160块,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

信心爆棚的张大中,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他要去赚钱,赚很多的钱。

张大中也不知道,此时的北京城里,有一个叫黄光裕的人也在筹谋同样的事情,赚钱。

2

不同于有着稳定工作的张大中,黄光裕是一个“无钱无势无学历”的“三无”北漂青年,貌不惊人又不修边幅,跟着哥哥,顶着“投机倒把”的风险赚了一笔钱,后来辗转到了北京,一心想着做更大的生意。

前门珠市口,兄弟俩盘下一座两层小楼,取了个名字叫“国美”,专卖各类服装。谁料服装生意并不好做,发愁的黄光裕发现旁边几家卖电器的店铺生意不错,就有心模仿。

1987年元旦,兄弟俩转行了,国美服装店变成了国美电器商店。“三无”北漂黄光裕是怎么弄到货的,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更神奇的是,第二年,他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多好的励志故事啊。

黄光裕的商人和学生双重身份颇为传奇;那边厢,张大中的“张记电器铺”则为他赚到了50000元的积蓄。就在黄光裕依稀摸到了未来脉搏的同时,张大中则直接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1987年,张记电器铺开设的第二家分店得到了政策承认,他不用再担心被工商局叫过去喝茶了,为了这小小的自由,他曾经是他们那个圈子里被约谈次数最多的开山者。

直到多年后,家电圈子里爆发的那些骇人听闻的故事,往往绕不开几个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体制的叛逃者,成功之后的事情,反而随便起来。

比如陈晓。此人命途多舛。1岁时,患小儿麻痹,一条腿残废;10岁,父亲去世;高中,恰逢“文化大革命”,学业中断;1978年恢复高考,成绩优异,可因身体原因遭报考大学拒绝。

虽然行动不便,他却喜欢到处跑动,简直哪壶不开提哪壶,缺什么就爱什么。这位爱跑江湖的拐侠,显然比郭靖的那位失明又瘸腿的大师父更能折腾。

当时彩电热潮初起,供不应求,政府规定凭票供应,或者搭配滞销商品购买。陈晓灵光闪现,把滞销商品兜售到偏远地区,将搭配的彩电留下销售给上海市民。只此一招,利润大增。上海南汇县商业局闻声而动,点名要这个奇人。

商业局下属有个“南汇县家电批发站”。陈晓到任,更名为“永乐家电批发总公司”,就是后来闻名上海滩的永乐电器。他担任永乐常务副总经理,迅速将永乐销售额带至18亿元。可当他决意扩大战果时,公司高层投资失误,葬送了企业前程。

1996年,政策收紧,永乐公司资金链骤然紧张,陷入困境,濒临破产。彼时,国企改制盛行一时。陈晓自筹40万,联合46名意气相投的下属,以总价1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和放弃买断工龄的巨额资金,买下“永乐”品牌,自谋生路,重新创业。

3

1984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张近东,按照规定被分配到教育体系。但他主动请求进入企业,到南京市鼓楼区属国企豪威当文员。

工作之余,他承揽了些空调安装工程,获利不菲。一天,张近东与同事从青岛出差返程,先坐船到上海,然后转乘火车回南京。等火车期间,他们到百乐门闲逛,在一家咖啡店喝咖啡,结账时居然花费100元——他一个月的工资。

张近东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简直连打酱油都不如。回到南京,他立刻行动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咖啡厅。事实上,这家咖啡厅也并未改变他的生活质量,倒是结识了一个朋友,卞国良,此人为春兰空调南京办事处主任。卞国良悄声提议,哥们儿,我有个好生意。张近东凑上前去,空调?卞主任眉眼一闪,正是。

这一年,空调属于奢侈品,堪称暴利,商场垄断经销。但商场并不注重售后服务。有了关系,看准了市场。张近东正式辞职,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专营空调。

公司挂上两块牌子——苏宁家电和春兰南京专营店。张近东考虑到春兰彼时是国内空调第一品牌,有利于苏宁品牌形象。而他也无意间开创了中国家电领域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空调专卖店。

初始,他野心不大,也不敢大。不过凭借商业嗅觉,这位中文系学生讲述了一个“靠胆量发家”的财富故事。张近东租下宁海路60号的一间门面,年租金7万元对只有10万启动资金的他非常冒险。

苏宁挂牌时,除过往行人抬头观望,南京同行——几大国有商场都没有注意到它的诞生和存在。国营商场自命不凡,可是不多久,它们的好日子便被后者抢去。

猜你喜欢

  • 一路好人

    一个七岁大的孩子,独自赶了两千多公里路,找到了在上海打工的父母。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悲喜两重天洪刚和妻子祝梅在上海打工,那天老家父亲打来电话,说他们七岁的儿子宝宝不见了。洪刚夫妻俩听了大惊失色,忙问父亲详细情

  • 移嫁的爱

    张轩是一家建筑公司旗下的小包工头,四十五岁的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如今已是二十五岁,小的女儿如今也有十一岁了。这天,张轩的小女儿想自己的妈妈了,又刚好是学生放暑假了,小女儿张林头天晚上便对着张轩说想去林海看望她的母亲!一向视小女如宝的张轩一口

  • 爱是一支烟的时间

    春运期间,男人只买到了硬座火车票,准备坐34个小时的火车回老家。男人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因为有很多人只买到了站票,挤在车厢的走道里。晚上十二点多,坐着的乘客已睡了一大半。男人觉得坐了一天,膝盖酸疼,便去车厢连接处找个人少的地方抽烟。他刚要拿烟

  • 为了爱情

    体制改革撤销了不少不合理的机构,县级市有些局级单位不复存在。下岗打破了不少爱情基础不牢的家庭,离婚成为社会上新的无奈。可是下岗也考验了真正的爱情。张强和李芳他们是一对中年夫妻。40岁了,有一个16岁的女儿,他们是县外贸局和县商业局的职工,前

  • 敢于忘记

    那年,她刚刚毕业,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恰巧遇到同乡的他。两个人聊得来,慢慢就相爱了。她说,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经历。他说,真正的爱情都是平淡的。而她内心,却渴望那种轰轰烈烈的故事,只要他能为了她不顾一切一回。但他说,何必要这样,牵手慢慢到

  • 雪中的亲情

    “真可恶,竟然不等我就跑了!”今天晚上最后一班公车已从那个有些许微光的老车站开走了。街上飘着大雪,地上还留着些残余的烟蒂和一些杂乱的脚印,似乎在笑我跑得太慢了。看看旁边,还有一个女生在地上不停的跺脚。“又要自己走回去了,可恶!”正当我手扶着

  • 陌生人

    深夜11点,孙文拿着公文包回到了家。翻看着手中的招聘简历。电视里正播放着一则新闻:一个富翁在参加一个交流会时被刺杀身亡。想起身价百万的父亲过几天就要去参加一个交流会。孙文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正好看到简历中有一个转业的老兵,孙文抽出来看了一

  • 夜尽天明

    在这冰冷冬夜,一位来自外籍城市,有梦想却无名的年轻人,在冷风中紧缩着身子,手里紧握着一张百元钞票,快步地走着,与那些快乐的人不视而过。一把吉他,一张车票,他便为了梦想独自一人来到这座向往而又陌生的城市,在这城市已度过两天,在这两天里,他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