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故事>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收录日期:2025-08-08 04:52:47  热度:9℃

“老师,您还记得吗?我是黄俊杰,班上最调皮的那个,现在是一名人民警察。”

“老师,我是刘建国,是留级下来的,我现在是一家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老师,我是唐慧,现在是市中院的一名法官,您还记得我上课时经看课外书被您罚站吗?”

……

这是今年春节,毕业十五周年聚会上,我曾经的学生的自我介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当年在课堂上经常被我训斥,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将来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几个学生?

目睹这些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我感慨万分,不禁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多次说过,他可以凭一个孩子的笔迹准确地推断其性格、禀性,并预测其将来是否能有所作为。有一天,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本小学生作业本来请巴尔扎克看。巴尔扎克把作业本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孩子是个生性轻浮,反应迟钝的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老妇人听后笑说:“亲爱的大师,你怎么不认识自己的笔迹?这是你上小学时的作业本呀!”巴尔扎克定睛一看,原来老妇人是自己的小学老师,他立刻面露尴尬,无言以对。

其实,孩提时代一切尚未定型。比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被认为是个“迟钝儿”,最终却在科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如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小时候成绩都很差,曾被老师当众奚落:“你们俩是没有出息的人!”而后来取得惊人成就的恰恰是他们。

先天禀赋与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天赋并不是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天分,只要按既定目标执著追求,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就能获得成功。

我们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更不能根据孩子一段时期的不良表现,就轻易断定他将来没有出息,从而放弃对他的培养和引导。别忘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猜你喜欢

  • 投鼠忌器的故事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

  • 偃旗息鼓的故事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

  •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

  • 一挥而就的故事

    《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自南宋到民国,经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这部书一直是儿童上学的启蒙书之一,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这部书的作者是南宋学者正应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应麟任会试主考官时发现的

  • 郢书燕说的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

  • 海角天涯的故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

  • 运斤成风的故事

    这个成语见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

  • 借花献佛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