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
心衰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最常见,亦最重要。绝大多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以左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常见的是起源于肺动脉和主动脉,起源于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者极为罕见,且常伴有严重心脏畸形。Brooks于1885年首先报道2例病人。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常见的是左冠状动脉,此外尚有少见的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双侧冠状动脉均起源于肺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起源于肺动脉和副冠状动脉或圆锥冠状
乳头肌功能不全
乳头肌功能不全指房室瓣腱索所附着的乳头肌由于缺血、坏死、纤维化或其他原因,收缩功能障碍或乳头肌方位改变,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二尖瓣反流。后内侧乳头肌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因此,后内侧乳头肌受累较前外侧乳头肌多见。乳头肌断裂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5~7天,少数在3周内。后内侧乳头肌断裂常见于急性
室壁瘤
冠心病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
药物性心肌病
广义而论,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均可称之为药物性心脏病(drug-inducedheartd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往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并有急性及亚急性之分。但心内膜炎的病原体,除细菌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衣原体及病毒等,并非仅由细菌所致。而以病程及疾病险恶程度划分的急性及亚急性,往往因治疗及并发症的出现使其互相转化,亦很难有确切的界限。急性原指毒
心脏损伤
心脏损伤常发生于“心脏损伤的危险区”(上界起自锁骨,下界至肋弓,两侧外界为乳头),受到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心脏损伤分为贯穿性损伤和非贯穿性损伤。 心脏贯穿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枪弹、弹片、尖刀等锐器穿入所致,少数可因胸骨或肋骨折断猛烈向内移位穿刺所引起,此外尚有心血管外科手术或侵入性导管检查或造影等所致的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功能减损,虽然发挥代偿能力后,心输出量仍不能满足静息或活动情况下全身组织代谢需要,因而体内有关部位发生血液瘀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按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急缓,可以分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左右心室发病的先后,可分为左心室衰
右室双出口
右室双出口是介于法乐四联症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之间的一组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经典概念应为两大动脉完全起自右室,室间隔缺损(VSD)为左室的唯一出口,二尖瓣与主动脉之间无纤维联系。从便于提高右室双出口诊治水平角度看,认为主动脉90%以上起自右室为右心室双出口,90%以下属法洛四联症,可能更有意义。
永存动脉干
永存动脉干是指由于球嵴与球间隔发育缺陷,未能将原始动脉干分隔成主动脉和肺动脉,而留下共同的动脉干。因此左、右心室均向一根共同的动脉干射血,动脉干的半月瓣骑跨于高位室间隔缺损之上,解剖上仅见总干,未见闭锁的主、肺动脉的遗迹,体循环、肺循环和冠循环血供均直接来自动脉千。永存动脉干是极为罕见的复杂先天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