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
紫癜
紫癜亦称紫斑,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本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起病较急,紫癜反复出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粘膜。皮疹多样,小者如针尖样,大者则成瘀斑或血肿,亦可融合成片。皮疹颜色初起淡红或鲜红,压之不退色,数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肝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致红髓向心性萎缩,被脂肪髓代替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及由此而引起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分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其特点表现为:主要因为全血细胞减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本症特点是呈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并且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该病多见于陕西、山西、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当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急性白血病若不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经过现代治疗,已有不少患者获得病情缓解以至长期存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及预后将本病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亦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病症,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
骨髓增生性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myloproliferativedisorders)是某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不断地异常增殖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统称。临床见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脾肿大、出血倾向以及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此类疾病包括了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