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虎溪竹赏析

虎溪竹

明 · 成鹫
德云住山不住水,孤峰绝顶无生理。
华亭住水不住山,扁舟覆没波涛閒。
东林老僧两不尔,半水半山半城市。
茅堂背郭池水边,水清水浊皆栽莲。
莲高出泥能几许,梁鹙林鹤交相觑。
主人避客如避仇,移居更卜溪水头。
溪水泠泠溪树古,树下两翁相对语。
曰公乃是东林禅,适来适去非偶然。
此溪旧名虎溪水,西去东林二三里。
昨日远公今又来,溪山还尔真奇哉。
老僧大笑谢不敏,口虽不言心蠢蠢。
痴心痴想难告人,从秋至腊今又春。
春来几日风景好,旧路重寻难草草。
良时正值朋侣佳,蹇驴出郭多同侪。
缪生杨生与郑子,胜游厌走红尘里。
相呼相唤东复东,隔溪流水桃花红。
溯洄直到曾游处,三瞻四顾不忍去。
商量劝我受清福,把茅盖头万事足。
万事足,勿复云,钓鱼老翁聋亦闻。
归来坐到东林月,四壁无人为君说。

鉴赏

这首《虎溪竹》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选择和生活态度,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德云住山不住水”,象征着一种追求精神高洁而不被世俗所累的生活态度;接着“华亭住水不住山”则暗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即在水中寻求自由,但内心仍向往山的静谧与深远。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了“东林老僧两不尔”的选择——既不完全沉醉于山的静穆,也不完全沉浸于水的自由,而是找到了一种平衡,生活在半山半水半城市的环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存。

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座位于池水边的茅堂,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共同欣赏。莲花虽能高出泥泞,但也只能达到有限的高度,这象征着人生的局限性。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位老僧依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与哲理。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虎溪水”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老僧的笑声和内心的蠢蠢欲动,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以及对生活真谛的追求。最后,诗人以“钓鱼老翁聋亦闻”结尾,寓意着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真正的智慧与宁静总能在心中找到安放之处。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物生活选择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