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酌不能成趣辄命儿辈出韵引杯得二首(其一)
风缘吹万空人籁,月欲成三过女墙。
秋蚁抱香浮暖液,荷蜂含蜜褪枯房。
茶铛泣处声如橹,错认书斋是野航。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陆容的《夜酌不能成趣辄命儿辈出韵引杯得二首(其一)》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白雁南来送蚤霜”以白雁南飞带来早霜,暗示季节已进入深秋,气候转凉。次句“江枫一夜换新妆”形象地写出了江边枫树在霜降后迅速换上红叶,展现出秋天的鲜明色彩。
第三句“风缘吹万空人籁”描绘秋风吹过,万物发出各种声音,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第四句“月欲成三过女墙”则通过月亮多次掠过城墙,表达了时光流转,夜已深沉。
第五句“秋蚁抱香浮暖液”写秋夜蚂蚁聚集在带有香气的液体(可能是酒)上,反映出诗人饮酒的情境。第六句“荷蜂含蜜褪枯房”则以荷蜂采集蜂蜜,暗示丰收的季节,与前文的秋意相呼应。
最后一句“茶铛泣处声如橹,错认书斋是野航”以茶铛烧水的声音像船桨划动,诗人借以表达内心孤独,仿佛误将书斋当作野外的小船,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词语解释
白雁的意思:见“ 白鴈 ”。...
茶铛的意思:煎茶用的釜。 唐 吴融 《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烟冷茶鐺静,波香兰舸飞。” 宋 陆游 《西斋雨后》诗:“香椀灰深微炷火,茶鐺声细缓煎汤。”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春日同史云臣远公买舟山游小泊祝陵纪事》词:“春水平如簟一般,茶鐺棋局委潺湲。好风吹去不须还。”...
吹万的意思:(1).《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玄英疏:“风唯一体,窍则万殊。”吹,指风而言;万,万窍。谓风吹万窍,发出各种音响。 宋 苏轼 《飓风赋》:“呜呼,小大出於相形,忧喜因於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 金 党怀英 《睡觉门外霜风过》诗:“始知天籟非人籟,吹万由来果不同。”(2).比喻恩泽广被天下。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在宥天下理,吹万羣方悦。” 唐 王起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之二:“故知我道化无疆,德风吹万,皇猷大啟,青...
错认的意思:错误地分辨、认识。《唐律疏议·杂律·错认良人为奴婢》:“诸错认良人为奴婢者,徒二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 颜标 作 鲁公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词有‘悔当初错认你心同竝蒂莲,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女墙的意思:◎ 女墙 nǚqiáng[parapet wall] 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儿墙”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人籁的意思:(1).人吹箫所发出的音响。籁,古代管乐器。一说即排箫。《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籟而未闻地籟,女闻地籟而未闻天籟。” 成玄英 疏:“籟,簫也,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 舜 作也。”《庄子·齐物论》:“ 子游 曰:‘地籟则众窍是已,人籟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籟?’” 王先谦 集解:“以竹相比而吹之。” 鲁迅 《集外集·“音乐”?》:“然而皮是粗定了;不幸而‘拊不留手’的竟不是我的皮,还能听到什么 庄周 先生所指教的天籁、地籁和人籁。”(2).泛指人发出的声音。 金 党怀英 《睡觉门外月色如昼霜风过翏然成...
三过的意思:(1).三次路过。《孟子·离娄下》:“ 禹 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2).三种过失。《淮南子·齐俗训》:“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攓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士大夫食时五观》:“治心养性,先防三过: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不知食之所从来则痴。”(3).书法之三折势。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书斋的意思:◎ 书斋 shūzhāi[study] 书房编辑的书斋...
野航的意思:指农家小船。 唐 杜甫 《南邻》诗:“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七:“野航,田家小渡舟也。或谓之舴艋,谓形如蚱蜢,因以名之。” 清 赵翼 《年初偕同乡诸公艤舟亭探春半年间瀛坡稚存相继下世今日重游不胜存殁之感》诗:“曾联步屐探春光,今日重来泊野航。”...
一夜的意思:(1).一个夜晚;一整夜。《穀梁传·定公四年》:“以众不如 吴 ,以必死不如 楚 ,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 吴 人。”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 老舍 《正红旗下》一:“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2).指某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乃使木工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南史·吕僧珍传》:“一夜, 僧珍 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