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偕张棣笙施衡甫两学博叔兄子承登道场山至万象塔,北望太湖放歌纪事
塔矗山顶不知名,但喜山塔天作合。
续来此邦已壮年,城郭人民历变迁。
不寻名胜徒惆怅,碌碌车马走烽烟。
何幸今岁又三到,山灵号咷转为笑。
九月九日天气清,漫集壶觞邀同调。
初入平陂蚁珠穿,旋跻危磴猾巢悬。
股栗神眩难休息,攀扶直欲穷崖巅。
忽起天风何浩浩,此身已在千岩表。
昂瞻天外阊阖开,俯瞰群山培塿小。
方见斯塔位置间,卓立苍茫我欢颜。
本有康庄达人境,绝无尘俗绾仙寰。
平时所见乃山背,欲登不登三十载。
端由恒蹊迷浅人,井观万物等盆戴。
崎岖阅尽履坦途,浮障销除證真吾。
到此如酬饥渴愿,装严非独宝浮屠。
浮屠北望渺无极,滚滚洪涛天一色。
吴越具区八百里,塔势空横影卧黑。
山川呼吸灵气通,方丈蓬壶在眼中。
况复奇峰罗七二,奔赴俨出偏师攻。
塔兮会心寂铃语,尽大乾坤理如许。
登临此地揽其全,学海学山齐得所。
山前落日不可留,一啸长空木落秋。
青林红树相应答,读书当有何楷俦。
噫吁嘻,未到山头不见湖,日对此山何为乎。
我今疑晢归去发长歌,欲问看山不足苏东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与友人一同攀登道场山,至万象塔的壮丽景象和内心感受。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壮丽,也蕴含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宇宙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我生少小客菰城”,点明了作者的出生地和成长环境。接着,“日对城南山之塔”描绘了作者日常生活中与山塔相伴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亲近。
“塔矗山顶不知名,但喜山塔天作合”两句,以塔与山的结合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欣赏与向往。
“续来此邦已壮年,城郭人民历变迁”描述了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证了城市与社会的变化,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不寻名胜徒惆怅,碌碌车马走烽烟”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名胜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忙碌感到的无奈与感慨。
“何幸今岁又三到,山灵号咷转为笑”则体现了作者对再次来到此地的欣喜与感激,仿佛山灵也在为他的到来而欢笑。
“九月九日天气清,漫集壶觞邀同调”描绘了重阳节这一天,作者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的欢乐场景。
“初入平陂蚁珠穿,旋跻危磴猾巢悬”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与险峻,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挑战与坚持。
“股栗神眩难休息,攀扶直欲穷崖巅”表现了登山时的紧张与激动,以及对征服自然的渴望。
“忽起天风何浩浩,此身已在千岩表”描绘了突然刮起的大风,让作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岩万壑之中,体验到了自然界的壮阔与力量。
“昂瞻天外阊阖开,俯瞰群山培塿小”通过对比,展现了作者站在高处,仰望天空,俯视群山时的开阔视野与豁达心境。
“方见斯塔位置间,卓立苍茫我欢颜”表达了作者对万象塔的赞叹,以及站在塔上,面对广阔天地时的喜悦与自豪。
“本有康庄达人境,绝无尘俗绾仙寰”通过对比,强调了万象塔作为精神寄托之地的独特性,远离尘世的纷扰,成为心灵的避风港。
“平时所见乃山背,欲登不登三十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未能登顶的遗憾,以及如今终于实现愿望的满足。
“端由恒蹊迷浅人,井观万物等盆戴”通过比喻,说明了人们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认知与经验,难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崎岖阅尽履坦途,浮障销除證真吾”表达了作者通过克服困难,实现了自我超越,找到了内心的真理。
“到此如酬饥渴愿,装严非独宝浮屠”意味着作者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满足与平静,不仅仅是对佛塔的敬仰,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浮屠北望渺无极,滚滚洪涛天一色”描绘了从塔上远眺太湖的景象,水天一色,浩瀚无垠,象征着无限的可能与自由。
“吴越具区八百里,塔势空横影卧黑”通过对比,展现了太湖的辽阔与万象塔的静默,两者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山川呼吸灵气通,方丈蓬壶在眼中”表达了作者感受到山川之间流动的灵气,仿佛能够洞察到更深层次的宇宙奥秘。
“况复奇峰罗七二,奔赴俨出偏师攻”描绘了周围环绕的奇峰,仿佛是大自然的军队,准备向更高更远处进发。
“塔兮会心寂铃语,尽大乾坤理如许”通过塔的沉默与铃声,象征着宇宙间的真理与智慧,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与领悟。
“登临此地揽其全,学海学山齐得所”表达了作者在万象塔上,不仅领略了自然之美,也获得了知识与智慧的充实。
“山前落日不可留,一啸长空木落秋”描绘了夕阳西下,作者在山前长啸,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青林红树相应答,读书当有何楷俦”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引申出读书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寻找志同道合者的渴望。
“噫吁嘻,未到山头不见湖,日对此山何为乎”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亲临湖边的遗憾,以及对眼前山景的深思。
“我今疑晢归去发长歌,欲问看山不足苏东坡”意味着作者在结束这次登山之旅后,将带着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创作出一首长歌,以此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与共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