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有客携酒
联翩二三客,柴门系嘶马。
膨脝两大瓮,待月列堂下。
空庭碧天阔,秋色极潇洒。
皓魄初未出,稍觉云暗野。
须臾冰团挂,细字可读写。
琵琶拨旁行,此曲岂和寡。
村伎杂南北,焉有容色冶。
老夫但满饮,不复记杯斝。
嘲诙颇恶剧,罚筹不吾拾。
自从历丧乱,万事付苟且。
应接日纷糅,口耳似聋哑。
久旱百谷死,心望时雨泻。
虽逢芳醑溢,更著纤指把。
丈夫忽有念,外物皆土苴。
客去欲夜半,一笑真醉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传统节日。无酒:没有准备酒。
携酒者:带酒而来的人。
嘶马:马匹发出嘶鸣声。
膨脝:大坛子。
瓮:陶制的大容器。
皓魄:明亮的月亮。
稍觉:渐渐感到。
云暗野:云层遮蔽了田野。
冰团:比喻明亮的月亮。
细字:清晰的字迹。
琵琶:弦乐器。
和寡:不合群。
村伎:乡村艺人。
南北:各地风格。
满饮:尽情饮酒。
杯斝:古代的酒器。
嘲诙:嘲笑和戏谑。
恶剧:过分的恶作剧。
罚筹:罚酒的筹码。
丧乱:战乱。
苟且:随便应付。
应接:应对。
纷糅:繁多杂乱。
口耳:耳朵和嘴巴。
聋哑:听不见、说不出。
久旱:长时间的干旱。
时雨:及时雨。
芳醑:美酒。
纤指:细长的手指。
外物:外界事物。
土苴:尘土垃圾。
夜半:深夜。
翻译
中秋节本无酒,忽然有人带着酒来。接连来了两三个客人,他们在柴门前停马。
两大坛子酒摆在堂下,准备赏月。
空旷的庭院映着广阔的碧空,秋天的景色非常清爽。
明亮的月亮还未升起,渐渐地云层使野外显得昏暗。
不久月亮像冰团一样挂在天空,字迹清晰可见。
琵琶声在旁边响起,这曲子似乎不合群。
乡村艺人的表演混合了南北风格,哪有妖艳的容貌。
我只管畅饮,不再记得酒杯。
玩笑话很恶作剧,罚酒的筹码没有人拿起。
自从经历了战乱,一切都变得随意应付。
日常事务繁多,耳朵和嘴巴都像聋哑了一样。
长久干旱,庄稼枯死,我心中期盼及时降雨。
虽然美酒满溢,但我更愿用纤细的手指轻握。
男人突然有了领悟,世间万物皆如尘土。
客人离去时已近深夜,那一笑真是醉了。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诗人本无酒意外有客携酒而来,共同赏月的场景。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联翩二三客,柴门系嘶马”一句,设定了夜晚客人的到来和准备欣赏月光的氛围。诗人用“膨脝两大瓮,待月列堂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等待明月升起时准备好酒。
“空庭碧天阔,秋色极潇洒”写出了中秋之夜的辽阔天空和深切的秋意。接着,“皓魄初未出,稍觉云暗野”则描绘了月亮即将升起的那一刻,诗人感受到了一丝云彩带来的阴霾。
“须臾冰团挂,细字可读写”生动地形容了明月初现时清晰如同书写般的光线。随后,“琵琶拨旁行,此曲岂和寡”一句,则转入了诗人与客人共同享受音乐的愉悦。
“村伎杂南北,焉有容色冶”表达了来自各地的艺人汇聚一堂,呈现出一种多彩的文化景象。紧接着,“老夫但满饮,不复记杯斝”则流露出诗人在此刻彻底放松,忘却了酒量,只愿沉浸于美好的时光。
“嘲诙颇恶剧,罚筹不吾拾”一句,透露出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豁达态度,而“自从历丧乱,万事付苟且”则表明了在经历过动荡之后,对于未来的事情采取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
“应接日纷糅,口耳似聋哑”描绘了诗人对外界喧嚣的态度,而“久旱百谷死,心望时雨泻”则表达了对于长时间干旱和期待雨水的渴望。
接下来的“虽逢芳醑溢,更著纤指把”一句,展示了诗人对美酒的喜爱,而“丈夫忽有念,外物皆土苴”则是诗人在此刻对于世俗之物的超然态度。
最后,“客去欲夜半,一笑真醉也”结束了这场中秋赏月饮酒的聚会,诗人在送别时依旧保持着一份醉意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