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游杭州山赏析

游杭州山

宋 · 苏轼
山平村坞迷,野寺钟相荅。
晚阴云失莽,落日犹在塔。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
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
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
立石像兴王,遗址今岌嶪。
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
归来父老藏,崇高畏倾压。
诗人工讥病,此欲恣挑抉。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
是非今已矣,兴废何仓卒。
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拼音版原文

shānpíngcūnzhōngxiāng

wǎnyīnyúnshīmǎng,?
zuòmiǎo,?
luòyóuzài

xíngzhāoliǎngshèsēnggòngqīngshānyuè

sòngshíqiáoyíngchūlínyuè

yōuxúnběnzhēnxìngwǎngshìtīngshuō

qiánwángfāngzhuàngniánbāngshìqīngxiá

xiāngrénpínjiànlèishíyīngjié

shíxiàngxīngwángzhǐjīnaa40。

gōngxūnsāndìngguìhǎijiǎ

guīláilǎocángchónggāowèiqīng

shīréngōngbìngtiāojué

liúchuánhòushìréntánxiàokǒushé

shìfēijīnxīngfèicāng

chíguīwènchánwēngxiàozhǐōuméi

注释

山平村坞:山村隐蔽。
野寺:郊外的寺庙。
相荅:相互回应。
晚阴:傍晚的阴云。
塔:古塔。
行招:行走时呼唤。
社僧:乡村里的僧侣。
石桥:石头建造的桥。
林樾:树林的边缘。
真性:真实的本性。
轻侠:崇尚侠义。
鄙贫贱:鄙视贫穷低贱。
英杰:杰出人物。
立石像:树立石像。
岌嶪:高耸的样子。
三吴:古代的三个地区。
四海甲: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崇高畏倾压:崇高得令人敬畏。
工讥病:擅长讽刺。
恣挑抉:尽情剖析。
是非:对错。
兴废:兴盛与衰败。
浮沤:比喻世事如泡影,短暂易逝。

翻译

山村隐蔽难寻踪,野寺钟声应和鸣。
傍晚乌云遮天际,夕阳仍照古塔顶。
我行呼唤僧侣来,共赏青山明月夜。
送别过石桥边,迎接者自林间出。
探寻内心真本性,过往之事慢慢述。
钱王当年正年轻,此地崇尚侠义情。
乡人鄙视贫贱者,却能识别英雄英。
立碑赞颂王者功,遗迹如今显巍峨。
奠定三吴的功勋,四海皆知其富饶。
百姓珍藏其事迹,敬畏其高不可攀。
诗人笔下多讽刺,借此深入剖析。
流传后世成话题,谈笑间引人议论。
是非曲直已消散,兴衰更替太匆忙。
拿去询问禅师吧,他笑指世间浮华无常。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游杭州山》。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

"山平村坞迷,野寺钟相荅。晚阴云失莽,落日犹在塔。"

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连绵起伏的山脉、迷人的村庄与古老的庙宇,这些景象交织成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晚霞中的阴云,夕阳透过塔尖,都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这几句则写出了诗人与僧侣同游的场景,以及他送别迎人的情态。在这里,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内在真性的探求,以及他对于历史往事的淡然态度。"钱王方壮年"一句,可能是在提及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表现出诗人对于权贵兴衰的看法。

接下来的几句: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立石像兴王,遗址今岌嶪。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归来父老藏,崇高畏倾压。"

诗中写到民间的贫困与世人对英雄人物的认识,以及历史上伟大统治者的遗迹和成就。"立石像兴王"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上的君主或英雄,而"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则是在赞颂历史上有功之人的丰功伟绩。

最后几句:

"诗人工讥病,此欲恣挑抉。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是非今已矣,兴废何仓卒。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这里诗人自称对自己的才华和疾病有所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作品流传后世,让人们在谈论中获得快乐的愿望。"是非今已矣"一句,显示出诗人对于世间的是非功过已经不再关注的态度,而"兴废何仓卒"则是在感慨历史的变迁和无常。最后两句,则是一种禅意,用来表达对生活的超然与释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人生哲理以及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其独到的文学才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