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蔡文叔(其二)
栌栌椳闑与扂楔兮,匠眯眯而弗寻。
况承天之八柱兮,穷岁月而莫登。
天岂不生材兮,郁牛山之嶙峋。
雨露之所润兮,存日夜之肫肫。
及大厦之将颠兮,无一木之可乘。
羌小民之怨咨兮,谓天不仁。
非道通乎三极兮,孰识天心。
天既仁爱我民兮笃生伟人,一去就兮治乱攸分。
天亦仁爱我公兮,不使见犬羊之骇奔,危机发兮众寐昏昏。
秉离明以为烛兮,魂营营而上征。
目断留田兮,歌南风之再吟。
注释
棘薪:荆棘制成的燃料。乔木:高大的树木。
栋梁:房屋的主要结构,比喻栋梁之才。
栌栌椳闑:古代建筑用的榫卯和门栓。
匠眯眯:工匠专注而眯眼工作。
八柱:象征天地的支柱。
牛山:古代山名,象征丰富资源。
羌:古代民族名,此处泛指百姓。
犬羊之骇奔:比喻混乱的景象。
离明:明亮的火光或智慧。
魂营营:灵魂忙碌不安。
目断留田:目光远眺故乡。
翻译
南风起时啊,吹动荆棘柴薪,高大的树木衰败,栋梁何处寻?斧凿榫卯和门栓,工匠眯眼却难寻。
何况支撑天地的八根柱子,历经岁月却无人登临。
难道上天不生才,牛山的奇石多繁。
雨露滋润万物生长,日夜辛勤无停歇。
大厦将倾之际,竟无一根可用之木。
百姓哀怨声声,指责苍天不仁。
若非大道通达天地,谁能理解天意深沉。
天既仁慈待民,诞生伟大人物,他们治理天下,分辨混乱与安宁。
天也仁爱吾公,不让他目睹兽群惊惶奔逃,危机四伏,众人昏睡不醒。
手持光明如烛照,灵魂忙碌向上行进。
目光远望故乡田地,再次吟唱南风之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柏的作品,名为《挽蔡文叔(其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通过对古人建造宫室、承担天意等行为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自然法则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王柏先描绘了一幅南风吹拂下的景象,其中棘薪被吹散,乔木也随之而倒。栋梁断裂,显得无比凄凉。这不仅是对自然力的描写,更隐喻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接着,诗人提到了承载天意的八柱,这里的“八柱”可能象征着宇宙秩序或权力结构。然而,岁月匆匆,而这些高大的支撑却无法永恒。这表达了对时间无情和宇宙法则的无奈感。
随后,诗人问道天是否不再生长材木,这里的“材”指的是可以用来建造房屋的树木。接着提到了郁牛山之嶙峋,这里可能是自然景观的描写,同时也象征着历史的沉积和文化的传承。
在接下来的部分,诗人描述了雨露滋润万物,日夜不息的生长。然而,就连最坚固的大厦也有倾颓的一天,人们无法找到可依赖的支撑。这一段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感慨。
诗人随后转向了“羌小民之怨咨”,这里的“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个民族,“小民”则是普通百姓。他们对于天不仁的抱怨,反映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时的无助感。
接下来的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即宇宙法则和天意的思考。他认为,如果连三极(可能指的是天、地、人)都无法沟通,那么谁又能理解天心呢?
在最后几句中,王柏转而肯定了天的仁爱,他认为天生万物,尤其是伟大的圣人,并且治理着混乱的人世。诗中的“一去就兮治乱攸分”表明了这一点。同时,天也不让人们见到犬羊惊恐奔逃的情景,这里可能暗示着战争或灾难的避免。
在诗的结尾,王柏写道秉(执)离明以为烛,魂营营而上征。这可能是在比喻自己对于历史智慧的追求和向往。而“目断留田兮,歌南风之再吟”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诗人希望重拾和歌颂那份美好的情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历史和宇宙法则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