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唐 · 王昌龄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仙人:指修炼得道的人。白鹿:象征吉祥与仙家坐骑。
发短:头发短。
耳何长:耳朵异常长,古人认为是长寿或仙人的特征。
时余:当时我。
采菖蒲:采摘一种有药用价值的水生植物,常与端午习俗相关联。
忽见:突然看见。
嵩之阳:嵩山的南面,古诗中常以山南为阳。
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行礼方式,跪下并以头触地。
丹经:指炼丹的书籍,含有成仙秘诀。
怀中方:怀中藏着的秘方。
披读:打开并阅读。
了不悟:完全不理解。
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此处代指智慧高深的人。
嗟余:叹息我自己。
无道骨:没有适合修道的体质或命运。
发我:命令或促使我。
太行:即太行山,中国的一座著名山脉。
翻译
神仙骑着白鹿行,发型短小耳朵长。正值我采摘菖蒲时,忽然看见嵩山南面光。
恭敬行礼求仙书,他从怀里拿出秘方。
翻开阅读却不解其意,回来请教嵇康智者强。
叹我无缘修道骨,命我踏入太行山中央。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名为《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中描绘了一位仙人骑着白鹿的情景,仙人头发短而耳朵却长,这种超脱世俗的形象充满了神秘与仙气。诗人在采集菖蒲草时偶遇此景,并向仙人询问丹经。仙人将丹经从怀中取出,但诗人阅读后仍旧不解,于是返回去咨询嵇康。
最后两句“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没有悟到道家的修炼之道的感慨,以及希望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整首诗通过仙境与凡尘的交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神秘力量和知识的向往。
王昌龄以其清新隽永的笔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融合了道家思想与个人情感,使读者仿佛也能随着诗人的步伐,穿梭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