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游方广洞天留题纪实望仙台与洞天相对乃前山也
明 · 郑潜
循源入苍山,乘风蹑云栈。
石门境方幽,洞天路疑断。
杰阁撑岩空,危阑倚云半。
络石藤为罗,攀崖竹垂缆。
龙树春长荣,羊谷迹未漫。
冰帘挂晴昼,飞步惊童丱。
天瓢注龙尾,足以苏旱暵。
我来当清秋,况得游览伴。
篮舆念民力,铁杖契禅观。
平生泉石兴,庶儗毛骨换。
会登望仙台,松巢翠华幔。
石门境方幽,洞天路疑断。
杰阁撑岩空,危阑倚云半。
络石藤为罗,攀崖竹垂缆。
龙树春长荣,羊谷迹未漫。
冰帘挂晴昼,飞步惊童丱。
天瓢注龙尾,足以苏旱暵。
我来当清秋,况得游览伴。
篮舆念民力,铁杖契禅观。
平生泉石兴,庶儗毛骨换。
会登望仙台,松巢翠华幔。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郑潜的《八月三日游方广洞天留题纪实望仙台》描绘了作者在深秋时节游历方广洞天的奇妙经历。他沿着山势攀援,踏着云栈,进入石门,感受到环境的幽深和路径的险峻。沿途奇景不断,如杰阁凌空、危栏依云,藤蔓攀附岩石,竹缆垂挂山崖,显示出自然的壮丽和生机。
诗人感叹龙树常青,羊谷遗迹犹存,冰帘映照晴空,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他还提到了天瓢注水以解旱情,表达出对民生的关注。在清秋之际,有同伴相伴游览,更增其乐趣。他心系百姓,同时借游历以参悟禅理,期待此行能洗涤心灵,改变心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望仙台的向往,那里是前山的至高点,松树环绕,如同绿色的华帐,寓意着超凡脱俗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