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归(其十四)
辛勤唯采蕨,报答此和丸。
烟雨从芒屩,风华傍鹖冠。
京华高马足,客思浊漳干。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申佳允的《怀归(其十四)》描绘了主人公在秋季的孤独生活与思乡之情。首句“愁鬓惊秋簟”以秋意渲染出内心的愁绪,暗示诗人的白发因愁而生,感受到季节更替带来的凄凉。次句“幽栖梦亦安”则写出尽管身处僻静之地,连梦境也难觅安宁,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辛勤唯采蕨”写出了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辛苦劳作,采摘野菜,这不仅是实写生活艰辛,也是暗寓对故乡田园生活的怀念。接下来,“报答此和丸”可能是指用采集的食材制作食物,表达对家乡亲朋的思念和渴望得到他们的关怀。
“烟雨从芒屩”描绘了诗人行走在烟雨蒙蒙中,穿着草鞋,形象地刻画出他远离京城的漂泊之态。“风华傍鹖冠”借鹖冠(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暗示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保持着清高的节操。
最后两句“京华高马足,客思浊漳干”以京城的繁华反衬自己的孤寂,表达了对京都繁华生活的向往以及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浊漳干象征着思乡心切,如同漳河水般滔滔不绝。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在外生活的辛酸。
词语解释
报答的意思:(1).犹答复。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上甚悦。素闻其声,虚心相待,每报答之,常手书称字。”《周书·卢柔传》:“书翰往反,日百餘牒。 柔 随机报答,皆合事宜。” 唐 元稹 《酬乐天余思不尽》诗:“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 宋 曾巩 《答袁陟书》:“辱足下爱之深,处之重,不敢不报答。”(2).酬报。《宋书·孝义传·吴逵》:“ 逵 时逆取邻人夫直,葬毕,众悉以施之, 逵 一无所受,皆佣力报答焉。”《南史·齐南康王子琳传》:“羣臣奉宝物名好,尽直数百金, 武帝 为之报答亦如此。”(...
采蕨的意思:借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唐 张九龄 《在郡秋怀》诗之二:“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愁鬓的意思:发白的鬓发。因愁而白,故称。 宋 陆游 《南乡子》词:“愁鬢点新霜,曾是朝衣惹御香。”...
风华的意思:◎ 风华 fēnghuá[elegance and talent] 风采才华风华绝代...
和丸的意思:比喻母亲教子勤学。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抚儿》:“他和丸不厌朝和暮,你反哺休忘桑与榆。” 明 袁宏道 《寿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课子。” 清 黄任 《廖恭人六十寿》诗:“椎髻支持报廉吏,和丸辛苦鞠诸孤。”参见“ 和熊 ”。...
惊秋的意思:(1).秋令蓦地来到。 唐 韦应物 《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 无名氏 《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2).喻迅速凋零衰败。 宋 蔡襄 《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鬢已惊秋。” 宋 苏辙 《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緑鬢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
京华的意思:[释义](名)指国都。 [构成]附加式 [例句]相聚京华。(作宾语)...
客思的意思:客中游子的思绪。 唐 陈子昂 《白帝城怀古》诗:“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 川 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祸乱天心厌,流离客思伤。” 元 贡性之 《题画》诗:“一江春水晚微茫,醉倚篷窗客思长。” 明 胡其毅 《送洪仲闇还霍丘﹞》诗:“昨夜消息来,山乡寇为难。客思已无端,寸心不知乱。”...
马足的意思:(1).马的足。《新唐书·归登传》:“ 登 性温恕,家僮为马所踶,笞折马足, 登 知,不加责。”《宋史·韩世忠传》:“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2).马的足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汉 张衡 《东都赋》:“马足未极,舆徒不劳。”(3).指破绽。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三章:“她是想支吾了事,怕老汉寻根究底的结果,会把昨晚深夜归家的马足露了出来,惹得老汉的又一顿训斥。”...
芒屩的意思:(1).即芒鞋。《晋书·刘惔传》:“ 惔 少清远,有标奇,与母 任氏 寓居 京口 ,家贫,织芒屩为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 六朝 前率草为履,古称芒屩,盖贱者之服,大抵皆然。” 潘飞声 《碧云寺题石台上》诗:“欲借旧蒲团,暂息破芒屩。”(2).借指隐逸或僧道。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斩马祭旄纛,炰羔礼芒屩。”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今观吾师行,四海一芒屩。”参见“ 芒鞋 ”。...
辛勤的意思:◎ 辛勤 xīnqín[hardworking;industrious;toilful] 勤劳而肯于吃苦...
幽栖的意思:(1).幽僻的栖止之处。 唐 王昌龄 《过华阴》诗:“羇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絶。” 宋 范仲淹 《与孙元规书》:“肺疾未愈,赖此幽栖,江山照人,本无他望,以此为多。” 明 练子宁 《二月望日与饶隐君游玉笥山》诗:“上有 梅仙 采药之幽栖,下有 萧云 读书之故基。”(2).隐居。《宋书·隐逸传·宗炳》:“ 南阳 宗炳 、 雁门 周续之 ,并植操幽栖,无闷巾褐,可下辟召,以礼屈之。” 唐 白居易 《与僧智如夜话》诗:“懒钝尤知命,幽栖渐得朋。”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这确是一座好山……是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