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孔常父作张夫人诗
君看张夫人,身举十五丧。
头上脱笄珥,箧中斥襦裳。
筑坟连丘山,松柏郁苍苍。
亲戚不为助,涕泣感道傍。
昔有王氏老,身为尚书郎。
亲死弃不葬,簪裾日翱翔。
白骨委庐陵,宦游在岐阳。
一旦有丈夫,轩轩类佯狂。
相面识心腹,开口言灾祥。
嗟汝平生事,不了令谁当。
汝身暖丝绵,汝口甘稻粱。
衣食未尝废,此事乃可忘。
一言中肝心,投身拜其床。
傍人漫不知,相视空茫茫。
终言汝不悛,物理久必偿。
儿女病手足,相随就沦亡。
鄙夫本愚悍,过耳风吹墙。
明年及前期,长子忧骭疡。
一麾守巴峡,双柩还故乡。
弱息虽仅存,蹒跚亦非良。
谁言天地宽,网目固自张。
古事远不信,近事世所详。
企张非求福,祸败当惩王。
拼音版原文
〈
〉
注释
弱:柔弱。强:逞强。
张夫人:举例人物。
丧:丧葬。
笄:古代女子束发的簪子。
襦裳:短衣和下裳。
郁苍苍:茂盛、青翠。
涕泣:哭泣。
尚书郎:古代官职。
亲死:亲人去世。
簪裾:古代官员的服饰。
委:遗弃。
庐陵:地名。
岐阳:地名。
轩轩:形容举止傲慢。
心腹:亲近的人。
肝心:内心。
鄙夫:谦称自己。
长子:第一个儿子。
骭疡:腿部疾病。
巴峡:地名,长江三峡之一。
弱息:弱小的孩子。
蹒跚:步履不稳。
网目:比喻社会的严密控制。
翻译
女子莫说柔弱,男子何须逞强。你看那张夫人,力举十五具棺柩丧葬。
发上发笄耳环脱落,箱中衣物也被抛出。
坟墓连起山丘,松柏茂盛显凄凉。
亲戚无人援助,哭泣声感动路旁。
从前有个王姓老人,官至尚书郎。
亲人去世却未埋葬,每日只顾官场忙。
白骨暴露在庐陵,仕途奔波在岐阳。
忽然有位丈夫,举止狂放如痴狂。
他能识人心意,开口预言吉凶祸福。
哀叹你一生之事,未了之事谁能担当。
你的身体穿丝绵,口中享受美酒粮。
衣食虽未断绝,此事却应深思量。
一句话刺中心肠,你跪拜在他的床前。
旁人无知无觉,相视间一片茫然。
终究你不会悔改,因果报应在所难免。
子女因你受苦,跟随你走向灭亡。
我本愚钝鲁莽,听闻此事如风过墙。
明年及早前,长子患腿疾痛苦不堪。
我持节镇守巴峡,双柩带你回故乡。
弱小的孩子虽存,步履蹒跚也不健全。
谁说天地宽广,其实网密难以逃脱。
古事遥远难信,近事世人皆知。
期望张氏并非祈福,而是要警戒王家的教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以张夫人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对男女角色的期望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诗中首先指出,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都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软弱或强大,而是应该有担当。接着,诗人以张夫人为例,她身强力壮,能独自扛起十五个人的丧事,显示出女性的力量。
然而,张夫人遭遇亲戚的冷漠,甚至自己的丈夫王氏老尚书在亲人去世后置之不理,只顾自己的仕途。诗中对王氏老的无情无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行为导致家人悲惨的命运。诗人借此警示世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尽到家庭责任,否则将面临报应。
诗的最后部分,苏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忧虑,认为即使在看似宽广的世界里,也有无形的规则约束着人们,如“网目固自张”。他引用古代和当代的例子,强调因果报应的道理,并以王氏老的教训作为警戒,告诫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张夫人的故事,揭示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忽视家庭责任的严重后果,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