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刺史庙
宋 · 王应麟
城西有祠临水涘,翠松列植路如砥。
问之耆老此为谁,唐大历中吴刺史。
刺史为民开陂湖,故迹犹传堰九里。
年年箫鼓报丰穰,决渠为雨润泽美。
遗爱有桥名怀恩,姓名不载太史氏。
昔汉吴公治第一,列传寂寂名无纪。
刺史岂其苗裔欤,明州政亦河南比。
堂上大书荆公诗,兰菊春秋百世祀。
地志祇称王长官,有功于民盖一揆。
吾闻是邦多贤守,裴王碑字颜与李。
惟侯盛德著人心,彼石可焚祠弗圮。
广德湖为鸿隙陂,召棠栾社谁敢毁。
粳稌充羡侯之赐,庙食长存如此水。
问之耆老此为谁,唐大历中吴刺史。
刺史为民开陂湖,故迹犹传堰九里。
年年箫鼓报丰穰,决渠为雨润泽美。
遗爱有桥名怀恩,姓名不载太史氏。
昔汉吴公治第一,列传寂寂名无纪。
刺史岂其苗裔欤,明州政亦河南比。
堂上大书荆公诗,兰菊春秋百世祀。
地志祇称王长官,有功于民盖一揆。
吾闻是邦多贤守,裴王碑字颜与李。
惟侯盛德著人心,彼石可焚祠弗圮。
广德湖为鸿隙陂,召棠栾社谁敢毁。
粳稌充羡侯之赐,庙食长存如此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祠:祠堂。路如砥:道路平整如磨刀石。
耆老:年长而有威望的人。
刺史:古代官职,地方长官。
陂湖:人工湖泊。
箫鼓:古代乐器,用于庆祝。
遗爱:遗留的仁爱或恩惠。
荆公:指宋代政治家王安石。
兰菊:象征高洁,常用于祭祀。
庙食: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地方。
翻译
城西有一座祠堂临近水边,翠绿的松树排列成行,道路平整如砥石。询问当地老人,这祠堂是纪念谁的,原来是唐代大历年间吴地的刺史。
那位刺史为百姓开挖湖泊,遗迹至今仍传颂着九里的堤坝。
每年箫鼓声中庆祝丰收,他开渠引水,滋润了这片土地。
祠堂里有个桥叫怀恩桥,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可能是太史氏。
他曾像汉代吴公那样治理有方,但事迹在史书中默默无闻。
这位刺史难道是汉吴公的后裔吗?他的政绩堪比河南的明州。
祠堂内书写着荆公的诗篇,春秋祭祀,兰菊相伴。
地方志只提到王长官的贡献,他对百姓的恩惠是相同的。
我听说这个地区有许多贤能的官员,裴王碑文由颜真卿和李阳冰书写。
只有侯爷的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他的祠堂即使石碑被焚烧,祠堂也不会倒塌。
广德湖就是他当年开凿的鸿隙陂,召棠和栾社的遗迹无人敢破坏。
稻米的丰盈得益于侯爷的恩赐,他的庙宇如同这河水,永世长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古祠临水的景象,翠松成行,如同道路旁的石砾。通过询问老人,得知这是唐代大历年间吴刺史之庙。刺史在位时,为民众开辟湖泊,因此九里长的堰迹至今仍被传述。每年丰收时,箫鼓声响,决开水渠,使雨水浇灌,泽及乡里。
诗中提到“遗爱有桥名怀恩”,虽未记载刺史之姓名,但其恩德依旧流传。接着,作者提及汉代吴公治理第一,虽然功绩不显于史册,但刺史的后裔或许亦能比肩河南明州之政。
诗的下片写道,“堂上大书荆公诗”,兰菊春秋,百世崇祀。地志仅称吴长官,有益于民。作者闻知此邦多有贤良守护,裴王碑字与颜、李相提并论。惟侯之德深入人心,那石碑即使可焚,也不会毁坏祠庙。
最后,诗写广德湖为鸿沟陂,召棠栾社,无人敢于其地造次。粳稌充羡侯赐予之物,庙中供食长存,犹如那水流传不息。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吴刺史及其后代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忠良守护和善政的赞美,以及对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的深情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