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元年六月初十日上章告老未允十一日又请十三日又请至二十一日蒙允出京师舟中赋七首(其四)
明 · 薛瑄
经世谁人志尽酬,古今回想兴悠悠。
即非有道身能退,自是无才老可休。
归骑远寻天井路,轻帆先放潞河舟。
家山到处知何日,汾水西风八月秋。
即非有道身能退,自是无才老可休。
归骑远寻天井路,轻帆先放潞河舟。
家山到处知何日,汾水西风八月秋。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官场的深刻思考。首句“经世谁人志尽酬”,诗人感叹于世事沧桑,似乎很少有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接着,“古今回想兴悠悠”一句,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无限遐想。
“即非有道身能退,自是无才老可休。”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于仕途与个人才能的反思。他认为,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主动选择隐退,而是因为认识到自身才能有限,到了老年便自然选择休息。这种自我认知和对人生阶段的领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归骑远寻天井路,轻帆先放潞河舟。”描绘了诗人即将离开官场,踏上归程的画面。他乘坐马车远行,寻找通往家乡的道路;同时,也有一艘小船在潞河上先行,象征着他的心灵之旅已经提前开始。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回归的渴望。
“家山到处知何日,汾水西风八月秋。”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他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那熟悉的山川之间,只能在八月的汾水边,感受西风吹拂下的秋意。这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也是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个人经历、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象的感悟,展现了其深邃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世界。它不仅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功名利禄的反思,也蕴含了对自然美和亲情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