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寄友人五首(其三)
明 · 孙承恩
路入蟠龙屈曲成,荒原依约近佳城。
蘋汀蓼渚柴门月,与子清宵来往行。
蘋汀蓼渚柴门月,与子清宵来往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夜晚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首句“路入蟠龙屈曲成”,以“蟠龙”比喻蜿蜒曲折的道路,形象地描绘了道路的蜿蜒曲折,仿佛一条盘旋的巨龙,暗示了旅程的漫长与复杂。同时,“屈曲成”也暗含了道路的不易,为后文的荒原与佳城埋下了伏笔。
次句“荒原依约近佳城”,“荒原”二字点明了环境的荒凉与寂静,与前句形成对比,突出了道路的艰辛与孤独。然而,“佳城”二字则带来了希望与温暖,预示着前方可能有值得期待的事物或人物,这种转折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接下来的“蘋汀蓼渚柴门月”,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在这里,“蘋汀”、“蓼渚”分别指水边生长的蘋草和蓼草,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孤寂的自然风光。“柴门月”则将画面聚焦于一扇简陋的柴门上,月光洒在门上,既照亮了道路,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这一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与子清宵来往行”,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相聚的心情。这里的“子”指的是友人,“清宵”则强调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等待的漫长。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呼唤,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