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石歌
明 · 张弼
麻姑夜谒西王母,沈醉归来鸾髻亸。
道人飞剑蹑罡风,斫得髻稍云一朵。
婀娜玲珑似掌高,玉山春晴烟雾消。
置我笔山砚池侧,小斋清绝无虚嚣。
从知此石还胜髻,世间高髻多为妖。
呜呼汉宫唐殿兰膏馥,玉环飞燕终遗毒。
不如对此书快读,起来普作天下苍生福。
道人飞剑蹑罡风,斫得髻稍云一朵。
婀娜玲珑似掌高,玉山春晴烟雾消。
置我笔山砚池侧,小斋清绝无虚嚣。
从知此石还胜髻,世间高髻多为妖。
呜呼汉宫唐殿兰膏馥,玉环飞燕终遗毒。
不如对此书快读,起来普作天下苍生福。
鉴赏
这首《巧石歌》由明代诗人张弼所作,通过巧妙的构思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块奇特石头的故事。诗中以“麻姑夜谒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开篇,引入了“沈醉归来鸾髻亸”的情境,随后以“道人飞剑蹑罡风,斫得髻稍云一朵”这一夸张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接着,诗人以“婀娜玲珑似掌高,玉山春晴烟雾消”描绘了巧石的形态与环境,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进一步,诗人将巧石置于“笔山砚池侧”,强调其与文房四宝的和谐共处,暗示了巧石的独特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小斋清绝无虚嚣”一句,诗人表达了对巧石所在环境的赞美,以及它带来的宁静与纯净。最后,诗人以“从知此石还胜髻,世间高髻多为妖”对比,强调巧石的非凡之处,并借“汉宫唐殿兰膏馥,玉环飞燕终遗毒”这一历史典故,警示世人应警惕表面华丽背后的隐患。
全诗在结尾处以“不如对此书快读,起来普作天下苍生福”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巧石的颂扬与对普世福祉的向往,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巧石的外在美,更深入探讨了其内在价值与社会意义,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