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嗟来行赏析

嗟来行

明 · 徐庸
齐饥谷不熟,民庶俱有灾。
黔敖富家翁,设粥呼嗟来。
有士贸贸行,听此以为耻。
谢之复不食,终焉至乎死。
淮阴昔在陈,漂母哀王孙。
丈夫贵立功,小故何足论。

鉴赏

这首诗名为《嗟来行》,由明代诗人徐庸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底层百姓在饥荒中的苦难生活,以及不同人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

首句“齐饥谷不熟,民庶俱有灾”点明了故事背景——齐地发生饥荒,粮食歉收,百姓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接着,“黔敖富家翁,设粥呼嗟来”描述了一位富有的黔敖老人,他出于同情心,设置粥棚,呼唤饥饿的人前来取食。然而,这种行为却引发了不同的反应。

“有士贸贸行,听此以为耻”,诗中提到一位自视甚高的士人,听到黔敖的举动后,认为这是羞辱和轻视,因此拒绝接受施舍。他选择不食而终,展现了个人尊严的重要性。这种对施舍的拒绝,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自尊和独立性的重视。

接下来,“谢之复不食,终焉至乎死”进一步强调了这位士人的坚决态度,他不仅拒绝了黔敖的好意,最终因坚持自我而不食,直至死亡。这一情节凸显了个人尊严与生存之间的冲突,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选择的重要性。

最后,“淮阴昔在陈,漂母哀王孙。丈夫贵立功,小故何足论”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将话题转向了更广阔的视角。这里提到的是汉初名将韩信的故事。在韩信落难时,一位老妇人(即漂母)给予了他食物,后来韩信成为大将军后,不忘旧恩,封赏了这位老妇人。诗中以此类比,强调了英雄人物应当重视并回报那些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人,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成就与品德修养的看重。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人物在饥荒面前的反应,探讨了尊严、自立、感恩与回报等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