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汀山车中却寄汪皖公明府赏析

汀山车中却寄汪皖公明府

明 · 郭之奇
里公必谀令,毋论贤否伦。
谀言不从心,有识所不珍。
当事责名誉,舆歌杂赝真。
五岭南天外,吏治总声循。
潮广复千里,于揭尤海滨。
今之为都者,谁可甘朴淳。
频年山海孽,欲尽蚩蚩民。
皮肉供兵火,沟壑半吟呻。
嗟哉刍牧少,翻令司牧嗔。
十里闻蟪蛄,千家见鹄鹑。
不谓六月霜,忽动九重春。
吁帝哀茕独,得公果仁人。
视伤疮痏日,思艰共苦辛。
抚摩足元气,藏喻一恕身。
及兹多故日,方知静者神。
休然至治理,简默所繇臻。
邑亦遂无事,今昔可具陈。
而我于役竣,适公下车晨。
七月观风草,心口各有因。
即今王程步,饥渴动征轮。
回首岐峰北,弦歌想日新。
眷言还相勖,庶以慰情亲。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汀山车中却寄汪皖公明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首句“里公必谀令,毋论贤否伦”揭示了官场中的阿谀奉承现象,不论官员的真正德行如何。接着,“当事责名誉,舆歌杂赝真”指出官员追求名誉,民众的评价混杂真假,难以辨别。诗中通过描绘五岭以南的吏治情况,强调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今之为都者,谁可甘朴淳”表达了对当前都城治理者的质疑,认为他们难以保持朴素淳厚的作风。随后,诗人描述了连年战乱带来的苦难,百姓饱受兵火之灾,哀鸿遍野。他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下,牧羊人反而成了百姓的希望,而真正的官员却让百姓感到不满。

“不谓六月霜,忽动九重春”比喻局势突然发生变化,皇帝开始关注民间疾苦。诗人提到皇帝的仁慈,以及对百姓疾苦的理解和关心。他赞扬皇帝能够体恤民情,采取措施恢复元气,给予宽恕和教诲。

最后,诗人回顾了自己与汪皖公的交往,表达了对汪公的敬意和期待,希望他能继续秉持正直,为百姓谋福利。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也有对理想政治的憧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