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答费司法(其一)赏析

答费司法(其一)

宋 · 方岳
长房一青竹,阅世不知几。
下视区中人,岁月老分至。
颇闻第二泉,风烟未渠已。
谪堕脩茶经,政坐一念起。
谁令哀鸿号,手足痛入髓。
秋江渴到底,安得半帆驶。
大士慈悯故,虑岂不及此。
军持乞馀滴,厥德安敢倍。
愿言出岫心,慰我在原意。
归寻旧时杖,小住五百岁。

翻译

长房中有一株青竹,历经世间沧桑难以计数。
俯瞰人间,岁月流逝,人事如梦。
听说那第二泉清澈无比,还未见到已被风烟渲染。
因撰写茶经被贬谪,只因心中一念触动。
是谁让哀鸿悲鸣,痛苦深入骨髓。
秋江干涸,如何才能乘船疾驰?
大士慈悲,定会顾及此情此景。
祈求僧人施舍点滴茶水,他们的善行怎敢忘却。
但愿能传达出出山的心愿,安慰我在此的期待。
回去寻找旧日的手杖,暂且停留五百个春秋。

注释

长房:古代对家族分支的称呼。
阅世:经历世间事。
区中人:指尘世中的人。
谪堕:贬谪,被贬到偏远之地。
军持:佛教术语,指僧人的饮水器。
厥德:他们的品德。
出岫:比喻辞官归隐。
小住:暂时居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方岳的作品,名为《答费司法(其一)》。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采用五言绝句形式的古典诗歌,其结构紧凑,每句话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

开篇“长房一青竹,阅世不知几。”这里的“长房”指的是书房或静室,而“一青竹”则是环境中的点缀,不仅增加了空间的生机,也象征着作者对知识与修养不断追求的态度。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泊。

接着,“下视区中人,岁月老分至。”这里“下视”指的是从高处或精神上的俯视,诗人通过这种视角观察到人间的繁华与世态,从而感慨于时间带来的沧桑变化和生命的衰老。

第三句“颇闻第二泉,风烟未渠已。”“第二泉”可能是指一处隐逸之地或心灵的净化之所。诗人表达了对于那份宁静与清澈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世界喧嚣和污浊的不满。

第四句“谪堕脩茶经,政坐一念起。”这里的“谪堕”可能是指一些琐碎的事情或世俗纷争,而“脩茶经”则象征着一种禅宗修行之法。诗人表达了在忙碌与烦恼中突然生出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接下来的几句“谁令哀鸿号,手足痛入髓。秋江渴到底,安得半帆驶。”诗人通过对哀鸿(一种悲伤的叫声)的提问和身体疼痛的形容,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紧接着,他又描绘了一幅秋天江水干涸、无法航行的景象,以此隐喻现实中的困顿与无力感。

随后,“大士慈悯故,虑岂不及此。”诗人提到了“大士”,可能是指那些有着深刻智慧和广博胸怀的人物。他在这里表达了对于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一种自我安慰。

再后,“军持乞馀滴,厥德安敢倍。”诗人通过提及“军持”(可能是指军中)和“乞馀滴”(请求一些剩余的水分),表达了对那些能够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或力量的感激之情。

最后,“愿言出岫心,慰我在原意。”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诉诸于世,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复杂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位士人在面对世事变迁时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于知识、精神寄托和超脱尘世的渴望。这不仅是一次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