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暮秋杂兴(其六)赏析

暮秋杂兴(其六)

宋 · 连文凤
似隐还非隐,未能忘世情。
山河亡国恨,风雨客楼声。
穷有天堪问,贫无地可耕。
桃源窅何处,目断故秦城。

注释

似隐还非隐:表面上看似隐居,实际上并未完全脱离世俗。
未能忘世情:指诗人内心深处难以割舍对人世的情感。
山河亡国恨:指国家灭亡的悲痛之情与山河同在。
风雨客楼声:风雨中的楼阁声音,象征着漂泊和哀愁。
穷有天堪问:即使处境艰难,仍有上天可以询问、寻求答案。
贫无地可耕:形容极度贫困,连可以耕作的土地都没有。
桃源窅何处:桃花源,理想中的避世之地,不知在何处。
目断故秦城:目光望向远方,只能看到过去的秦朝之城,暗示现实的无奈。

翻译

看似隐居却难全然忘怀尘世情感。
山河承载着国家沦陷的悲痛,风雨中客楼的声响更添凄凉。
身处困境仍有天赋予的疑问,但贫困无处不在,无法耕种求生。
那传说中的桃花源究竟在何方?目光所及,只有古老的秦城遗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连文凤的《暮秋杂兴(其六)》,它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首句"似隐还非隐",表达了诗人虽然试图超脱尘世,但又未能完全割舍世俗情感的矛盾心态。"未能忘世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

接下来的两句"山河亡国恨,风雨客楼声",借景抒怀,通过山河破碎的景象和风雨中客楼的凄凉声音,寄托了诗人对于国家衰败、民族苦难的深深哀痛。"穷有天堪问,贫无地可耕",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质询和无奈。

最后两句"桃源窅何处,目断故秦城",诗人借用了桃花源的典故,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以"目断故秦城"暗示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避世之地,只能在眺望远方的故都时,寄托哀思和希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连文凤在暮秋时节对人生、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