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偈
唐 · 贯休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
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性:本性,特性。不别:没有区别。
会道:理解,领悟。
嗔道:责怪,抱怨大道。
宝:指宝贵的东西,这里可能指道或智慧。
翻译
草木也有它们的本性,与我并无不同。如果我也像草木一样,修道无需特定时刻。
世人未能理解,追求大道时反而责怪大道。
可悲这些人,身处宝藏之地却得不到宝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名为《道情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宗思想和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认为自然万物皆有其本性,与人类并无区别。这反映了禅宗强调顺应自然、超越生死之见的哲学思想。同时,这也隐含着对世俗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割裂的批评。
"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这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这种观点,表明如果人类能像草木那样顺应自然,不受外界干扰和束缚,那么达到道的境界就不会有时间上的限制。这是对传统修行观念的一种颠覆。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 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悲哀,世人不理解禅宗所指的“道”,反而对之产生误解和敌意。这里的“道”是指禅宗中追求的心灵自由与真理。
最后两句 "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不能领悟禅宗教义、错过生命中宝贵机遇的人们的哀叹。这里的“宝山”可以理解为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而这些不懂得珍惜自己内在价值的人,正如同身处宝山却不知去挖掘一般。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草木自然生长状态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表达了禅宗对于顺应自然、超越世俗束缚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不理解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们的同情和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