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亭
宋 · 程鸣凤
古来何物支乾坤,除四书外旁无门。
晦翁乘风游混沦,天宇扫扫浮云昏。
周程扶起周孔尊,只手闸断狂澜奔。
当时正气横八垠,犹尔不免遭群喧。
曾几何日班廷鸳,晓梦有栩枌榆村。
翁已仙去谁招魂,有亭渠渠波沄沄。
风烟苔径新屐痕,滕侯肯堂之弟昆。
溪山荏苒更寒暄,空馀碧树吟霜猿。
人间兴废谁能论,桑田可变海可翻。
翁之所恃无有焉,斯文不死道常存。
晦翁乘风游混沦,天宇扫扫浮云昏。
周程扶起周孔尊,只手闸断狂澜奔。
当时正气横八垠,犹尔不免遭群喧。
曾几何日班廷鸳,晓梦有栩枌榆村。
翁已仙去谁招魂,有亭渠渠波沄沄。
风烟苔径新屐痕,滕侯肯堂之弟昆。
溪山荏苒更寒暄,空馀碧树吟霜猿。
人间兴废谁能论,桑田可变海可翻。
翁之所恃无有焉,斯文不死道常存。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诗《晦庵亭》是程鸣凤所作,以晦庵(朱熹)为题材,表达了对朱熹学术地位和人格精神的敬仰。首句“古来何物支乾坤”开篇设问,引出朱熹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晦翁乘风游混沦”描绘朱熹的思想如风行云游,扫除学术上的浑浊。诗人赞美朱熹如同周公、孔子般尊崇,能阻止学术界的混乱。
“当时正气横八垠”赞扬朱熹的正直与影响力,然而即使如此,仍难免遭受非议。“班廷鸳”暗指朱熹的追随者,而“晓梦有栩枌榆村”则象征朱熹的学术理想在后人心中延续。朱熹仙逝后,他的精神寄托于晦庵亭,“有亭渠渠波沄沄”,成为后人凭吊的所在。
“风烟苔径新屐痕”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暗示其清幽与学者足迹。诗人提到滕侯之弟昆,可能是指与朱熹有关联的人物。接下来,诗人感慨溪山变迁,但朱熹的精神犹在,只有“碧树吟霜猿”的哀鸣见证历史的流转。
最后,“人间兴废谁能论”表达世事无常,但朱熹的学问和道德之道永恒不灭,“斯文不死道常存”。整首诗通过描绘晦庵亭及其背后的故事,赞扬了朱熹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