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和陶拟古九首(其四)赏析

和陶拟古九首(其四)

宋 · 苏轼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注释

八荒:极远的地方。
藩篱:比喻边疆或屏障。
若士:指有才德的人。
期:期望。
战场:发生战斗的地方。
黎母:地名,海南的山。
嵩:嵩山,五岳之一。
膏泽:肥沃的土地,此处指恩泽。
芋魁:大芋头,代指粗茶淡饭。

翻译

少年时期喜好远游,胸怀壮志遍布八荒。
四方异族如屏障,四海环绕我居所。
卢生和你这样的士人,期望渺茫何足道。
稍稍欣慰海南州,自古以来未有战事。
遥望黎母奇峰,与嵩山、邙山有何不同。
飞瀑从万丈悬崖泻下,白鹤翩翩起舞高低飞翔。
支流尚未汇入大海,丰润的恩泽遍洒此地。
即使芋头能果腹,没有肉食又何妨。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由探索和远游的向往,以及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描绘。全诗语言畅达,意境辽阔,充满了豪放的情怀。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开篇即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年轻人应该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的广阔。"荡"字用得非常好,既有扫除心中尘埃的意味,也有开拓视野的勇气。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居住环境,将边疆之地比喻为安全的屏障,而整个世界都围绕在自己的家园周围。这种设定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与包容的追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隐逸者卢生的故事,与之相比,即便是渺小的人生,也无需过分计较。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正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写照。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对于海南州的一丝喜悦,在于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这反映出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描绘了海南的自然风光,其中“奇峰”、“黎母”等意象,都在强调自然之美,而“舞鹤”则增添了一份生动。

最后几句:“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表现了对土地肥沃、生活自给自足的满意,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珍视。"膏泽"指的是水中的养分,而"芋魁"则是可以食用的植物,体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理想居所的描绘,以及对生命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苏轼豁达、自在的心灵世界。

猜你喜欢